话说李鸿章(下)

家乡区县: 安徽省肥东县

从肥东走出去的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作为“洋务运动”的领袖,他缔造了中国第一支远洋海军,创办翻译机构,修铁路,开矿山,架电报,办工业,造军火,其历史功绩,史学界早有公论。然而,因其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败、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百余年来,他的头上始终难以甩脱“刽子手”、“卖国贼”两顶罪臣高帽。对于孰是孰非,我们无意重新定义,只想还原历史中最真实的李鸿章,还原一个既权倾朝野又万般无奈的晚清老臣。
1 注定败局的战争
李鸿章曾自比“破屋裱糊匠”,在风雨飘摇的晚清,他能做的不过是东修西补,委曲求全,然而却挽回不了颓局。
作为西洋枪炮的终生崇拜者,李鸿章一直致力于中国军事力量的振兴,为北洋海军建设耗尽了后半生。从1875年到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的十几年中,中国在数千公里的海防线上装备了25艘舰艇,其中从国外定购的有14艘,包括两艘巨型铁甲舰和7艘装甲巡洋舰,而“定远”、“镇远”两艘铁甲战舰,为东方第一巨舰。
但这支海军命运多舛,先是撞上千年罕见的“丁戌奇荒”,然后又遇上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使这支舰队的有限经费多次被挪用。据史料记载,慈禧的颐和园工程共挪用海军经费750万两,等于吞掉半支海军舰队。
甲午战争之初,在全国上下一片主战声中,李鸿章处境甚为孤独。当时针对中日军事实力悬殊,以及对自身军备的弱点,其他官员都不如李鸿章心中有数,北洋海军的军力仅够自保,完全不足以应付境外开战。而以清流党人为代表的士大夫集团,对李鸿章的隐忍妥协,不肯增兵备战,唯事寻求外援的做法,已经不能忍耐。
这场战争几乎还没开打就注定了败局。“清流”翁同龢跟李鸿章是多年的冤家对头,在海军的经费问题上对李多有牵制,最要命的一次是1891年,翁作为户部尚书(相当于现在财政部长),居然让清廷停发海军两年的购船经费。所以李鸿章在战争爆发时怒对翁同龢:“你还有什么话说?”
国内“主战”、“主和”两股政治势力相持不下,影响到作战的指挥与策略。开战以后,丁汝昌奉李鸿章之命,因海军快船不敌日本,不可轻试,故颇慎重,唯“游弋渤海内外,作猛虎在山之势”,以防护北洋海口,牵制日本海军行动而已。国内主战派则认为他拥舰自保,“偷生纵敌”,向清廷嚷嚷要临阵换帅,惩办丁汝昌。
甲午战败,李鸿章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代表国耻的《马关条约》一签,“卖国贼”这顶帽子就死死地扣在了他的头上。事后李鸿章对人说,他一生事业,至此扫地无余。李鸿章常自叹:“吾被举国所掣肘,有志焉而未逮也。”
2 马关遇刺险丢命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使,赴日本议和。1895年3月14日,李鸿章率其子李经芳、伍廷芳以及顾问科士达等人,分乘两艘德国轮船,前往日本马关,谈判议和。
3月19日,李鸿章一行到达马关,住在引接寺,距谈判地点春帆楼近在咫尺。3月20日谈判正式开始,在首次谈判中,日本谈判代表伊藤博文向李鸿章提出了苛刻的停战条件,声称不接受将增兵再战,而李鸿章则希望日本能有所让步。
就这样,谈判一直持续到24日,双方仍未达成一致。当天的谈判结束后,满怀心事的李鸿章步出春帆楼,乘轿返回引接寺,就在李鸿章的轿子快到驿馆时,人群中突然窜出一个持手枪的日本男子,随行保卫人员还未来得及反应,那人照准李鸿章就是一枪。李鸿章左颊中弹,血流满面,当场昏厥过去。
眼见主人遇刺,李鸿章的随员赶快将他抬回引接寺住处,随行医生立即对他进行详细检查,发现一颗子弹打中了左边颧骨,伤口在左眼下一寸左右的位置,子弹虽然留在了体内,但没有伤及眼睛。李鸿章苏醒后,坚决拒绝医生做手术取出子弹,法、德等国医生也坚决反对手术,理由是既然这颗子弹对李鸿章眼睛的正常工作无碍,不如暂时留在体内。他们担心,如果贸然开刀,将会危及李鸿章的性命,于是决定敷药治疗。
李鸿章马关遇刺的消息传开后,全世界舆论哗然,不少国家发表声明,谴责日本政府。日本政府也一度颇为恐慌,首相伊藤博文、外相陆奥宗光等人前往引接寺查看李鸿章病情,明治天皇派出御医为李鸿章医治枪伤,并诏谕要严惩凶手。经治疗,李鸿章渐渐伤愈,谈判继续进行。受刺杀李鸿章事件的影响,日本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但对中国向日本赔款白银2亿两,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等条件表示不再让步。伊藤博文限李鸿章对和约草案做“允”与“不允”的答复。日方还以增兵再战进行恫吓,李鸿章等连发电报请示,光绪同意签约。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3 客观看待其功过
在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飞的家中,摆满了李鸿章的各种书籍资料,他对于李鸿章的痴迷可见一斑。“李鸿章是中国近代社会巨大转型时期,涌现出来的一位趋新引领潮流的人物。不是创新,而是拿来主义,他不是思想家,而是实干家。他引领了洋务近代化的第一波潮流,他什么都肯干,教育、工厂、军队、外交,许多驻外使节都是他的门生,因为仰慕他的外交手段,也带动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洋务派、维新派、革新派都跟他有接触,他是先进人士,他是中国近代化潮流的领军人物。”这是翁飞从个人角度,对于李鸿章的解读。
“从中国近代的不平等外交来讲呢,我认为主要的责任应该是在李鸿章那个时代的统治者,但作为李鸿章个人来讲,他当然有他自己的责任,他对西方列强在某种程度上抱有一定的幻想。”翁飞说,连李鸿章自己也承认,他是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没想到甲午一战,把他这个纸糊的灯笼给捅破了。
“但是从史学界来讲,我看所有的史学著作说他是卖国贼好像还没有,没有就是说,只能说他误国,或者是他很庸碌,或者很贪鄙。很多人说他是卖国贼,也可能是受一些媒体影响,比如我们小时候看的那个《甲午风云》,李鸿章就是一个卖国贼的形象,然而随着大量资料的发现,随着现在时代的进步,人们认识的提高,已经没有多少人把他作为一个卖国贼来说了,说他误国可以,就是战败了,他有他的责任,当然主要责任是谁多少,三七开、四六开,慈禧要担多少责任,光绪要担多少责任,这个另当别论,学术界各有见仁见智。”翁飞认为,现代人应该更客观去看待历史事实。

悠然雅苑(2015-05-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