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石塘 幽幽古韵

家乡区县: 安徽省肥东县

石塘桥古名柳树店,是合肥通往店埠、全椒、南京一线的古道。作为肥东一大商业重镇,石塘镇历史悠久,美丽的石塘河自南向北流淌,将小镇一分为二。千百年来,东西两部分的居民就是通过河上的小桥来往。如今,作为肥东县中东部的商贸重镇,石塘镇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1 石塘因虞姬而得名
古老的石塘镇,因为与一位旷世美人结缘而名留千古。据了解,石塘镇古称石塘桥,是因为楚霸王项羽的妻子虞姬而得名的。
一部《霸王别姬》,诠释了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那悲情的一瞬,已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得兮睢不逝/睢不逝兮何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广为人们接受的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说法,在石塘镇却有了另外的解释。
相传楚汉相争时,项羽兵败垓下,与虞姬走散。虞姬被汉兵追至今石塘镇附近,饥乏交加,瘫倒在一家蹄角行的屋檐下。掌柜的清晨起来开门一看,一个绝世美人楚楚可怜地依偎在门墩上,虽然是满面灰尘、衣衫褴褛,但浑身上下还是透着高贵的气息。
店主顿时心生怜惜,将其扶至屋内。先是打盆温水供“虞美人”洗漱之用,后又从锅中捞出刚卤煮好的驴肉,切成薄片,蘸着葱花、麻油给“虞美人”吃。驴巴因美人而声名大噪,据说这就是“石塘驴巴”的由来,当然这是后话。
只奈虞美人命中注定难逃此一劫,饥饿交加的感觉还没有完全消退,刘邦的军队已经追至镇上。杀红了眼的士兵并没有因为美人的姣好而有半点犹豫,手起刀落,虞美人一头栽倒在小河里,顺水而流。
传说总是神奇的,按道理河水应该是从高处往低处流。可虞美人的尸体却是逆流而上,最终被那座小石桥挡住。小镇从此有了一个凄楚的名字:尸淌镇,那座小桥也被称作“尸淌桥”。后来,镇上的人觉得名字不雅且晦气,于是据此谐音,改叫石塘镇,那座桥改叫石塘桥,连小河也改名叫石塘河。
2 历经沧桑的石塘桥
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这座石塘桥。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年轻人甚至都不记得有这座桥的存在。
石塘河发源于大别山的余脉浮槎山,流经石塘镇以后,一路向北,注入古老的滁河。今年62岁的黄连杰祖祖辈辈都住在石塘桥旁,可以说是从小喝着石塘河里的水长大的。据他回忆,解放前石塘桥没有现在这么高,是用石头垒成的,中间是个拱形的桥墩,上面铺着青石板,两边也有扶手,是用石头凿成的。抗日战争期间,石塘桥遭到日军飞机轰炸,破坏严重,青石拱桥也严重受损,后重新修复。
后来,镇子里在老桥的基础上又加高了桥面,原先的拱形河道被拦住了,在旁边开了一个放水口。“最初的想法是利用狭窄的出口提高水位,增加水的冲刷能量,在出口处安装小型水力发电机。遗憾的是不仅没有发成电,由于出水口狭小,汛期上游来水迅猛,河道过水不畅,河水溢过河面,淹没了整条老街。最终还是恢复原样了事,穷折腾一把。”黄连杰说。
过了石塘桥,就是石塘老街,地上清晰可见的青石板正向我们述说着它的久远。“这里曾经是石塘镇的中心地带,别看如今有些荒凉,当年可是繁华一时啊!”据黄连杰回忆,民国年间石塘桥为合肥县东乡较大的商业集镇,有粮食行、纱布行、棉皮行、蹄角行、家禽和水产行30家,以耕牛、土纱布、粮食交易闻名。
黄连杰指着隔壁一幢二层楼高的房子说,“这里最早是供销社,可以说是石塘第一家商店,一到过年的时候商店里人挤人啊,逛商店都要排队。”对于这条老街,黄连杰有着深厚的情感,从小到大几十年间,一直是这条老街伴着他成长。“那边是照相馆,前面街角还有一家澡堂……”提起过去老街的印象,黄连杰侃侃而谈。
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不远处新街的开工建设,老街渐渐衰落下来。如今,人们已经在新街上挑选春节商品,而老街已经成为一条幽静的小巷,湮没在乡镇的喧嚣中。
3 石塘驴巴名扬天下
翻阅资料我们不难发现,石塘镇至清末民初,都属于庐州府合肥县东乡。1949年前,石塘桥都是合肥县石塘乡治所。建国后石塘桥是石塘乡人民政府、石塘区公所、石塘人民公社驻地。1992年石塘乡和龙城乡合并,成立石塘镇。2006年11月,王铁乡并入石塘镇。
一说石塘,我们往往会想到“石塘驴巴”,这项风味小吃已有百年历史,它肉细可口、味道鲜美,余味无穷,成为馈赠亲友的佳品。宋朝时,包拯就喜欢这道家乡的佳肴,在开封当府尹时,特地从老家找了位会做驴巴的厨子带在身边,并且推荐给宋仁宗。赵祯皇帝吃后大加赞赏,要地方官每年进贡。
巴,肥东方言就是“精巴巴的”,“驴巴”意为驴身上的瘦肉。而驴巴的加工步骤可谓相当精细。一般在杀驴之前,要先将驴饿上两天,连水都不给喝,这是为了保证驴肉内水分减少,那样才更加美味。从宰杀、分割到腌制、卤制再到包装、消毒、二次包装,驴巴的最终成品往往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在卤制之前,驴肉要整整腌上四天,为的是充分入味。以前都是人工不断翻动,后来有了滚肉机,驴肉放入滚肉机内经过机器搅拌,入味更充分。
在石塘镇,驴巴肯定是必点的一道菜肴。端上来的驴巴被切成了片状,肉理纹路清晰,色泽红润,咬一口感觉要比牛肉细腻。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石塘既是以驴巴闻名遐迩,历史上又是商旅要道,盛产毛驴,怎么在这里转了半天,不见一头驴的踪影?
据当地人解释说,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毛驴都是这里主要的生产工具,改革开放以后,各种机械农具进入了农家,汽车运输成了主力军,毛驴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减少。现在石塘驴巴使用的大多是新疆、内蒙古、山东等地上等的生驴肉,再配以现代化的生产工艺,大大提高了食品的安全性和专业性。

悠然雅苑(2015-05-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