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朝末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明太祖朱元璋以一介淮西布衣一跃而登帝王宝座,除了其本身超人的政治智慧和军事能力之外,更多是依靠其身后的淮西籍贯的文武将领,群策群力而廓清天下。朱元璋凭借淮西力量起家,淮人自然而然占有了很突出的地位。其中吴复就是淮西武人集团中的典型。
朱元璋感谢其功劳
吴复,字伯起,生于今肥东县八斗镇大吴村。其年少时即富有勇谋,在元末召集乡众保护家乡。后在濠州响应并归顺朱元璋,随军攻下泗县、滁州、和州、采石、太平,又攻破海牙水寨,平定集庆。之后再从徐达攻占镇江,并斩杀元将定定。此后进攻丹阳、金坛,攻克常州,升任统军元帅。此后守卫常州,与张士诚进行交战,并取得胜利。后援助安丰、平定武昌。此后跟随徐达攻下庐州等地,授镇武卫指挥同知,守卫沔阳。此后跟随常遇春攻下襄阳、擒拿任亮,并攻下汝州、鲁山。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吴复被授怀远将军、安陆卫指挥使。再次跟随徐达征战陕西、战胜扩廓帖木儿。此后出兵征讨吐蕃、攻克河州。援助汉中,攻下南郑。公元1369年跟随傅友德平定四川。年跟从邓愈平定九溪、辰州等地,后守卫安陆。洪武七年升任世袭指挥使。十一年跟随沐英征战西番,以功封安陆侯。三年后再跟随傅友德征战云南、广西。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因金疮旧伤迸发,在普定(今贵州安顺市)逝世,追认黔国公,谥威毅,加禄五百石,予以世券。
作为被朱元璋创业前期最为倚重的淮西武将集团势力中的一员,吴复的结局应当是比较完美的。吴复去世之后,朱元璋非常感念他的功劳,曾一度谕旨要将吴复赐葬南京鸡笼山(今鸡鸣山)。传说朱元璋曾在鸡笼山建了一座功臣庙,把明朝的开国功臣尽皆祭祀于其中,死者塑像,生者虚其位,共计309人。而据史料记载,这些功臣中葬在锺山之阴的共有12人,即: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岐阳王李文忠、东鸥王汤和、江国公吴良、海国公吴桢、藤国公顾时、许国公王志、芮国公杨景、燕山侯孙兴祖、安陆侯吴复、汝南侯梅思祖。随着一系列的考古发掘,东瓯王汤和墓在蚌埠已被发现、吴复墓则坐落在其故乡不远的一个叫做“凤凰地响堂任”的村子(今肥东县陈集镇响堂任村)当中。
解读吴复安葬之谜
吴复墓至今仍保存完好,主墓封土高大,下有陪葬墓两座,传说为吴复的两名家将,一姓邓,一姓守。三墓朝向坐东向西,墓前是一条宽约10米的神道,原享堂、神墙不复存在。现存神道上有一组石灰岩立体雕塑位于神道两边,自东向西相对排列有石人、石虎、石羊、石马及控马人、华表。刻工采用镂空与浮雕相结合,刀法精湛,为元末明初风格,形象栩栩如生。吴复墓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落叶归根,是汉族的传统习俗。吴复没有安葬在南京,这可以理解。但既然回来了,为什么没有葬在出生地大吴村,而是葬在离家还有十几里路的地方?这就令人费解了。史料中并未记载这么做的原因,倒是民间传说给出了答案。
据吴氏后人传说,当年吴复灵柩由船运回,在此处(此地名曰秦湖,实际并无水面。因地势低洼,雨季积水便成汪洋。)搁浅,经刘伯温卜地,遂葬此处,其墓前为一马平川,面向大湖,背枕高岗,墓园整体呈凤凰展翅状,吴复墓位置正在凤凰胸前。还有一则传说是,吴复死后,朱元璋命刘伯温到合肥附近选墓地,路过吴复家乡八斗岭,一只凤凰冲向刘伯温,刘伯温追赶之时,凤凰落到对面小山坡上,形成今天的凤凰地,于是刘伯温把吴复墓建于该凤凰颈背上。吴复墓建好后,一姓任的村民负责看护墓前的石雕和享堂,逐渐形成一个村庄,周围百姓就把这里叫享堂任。如今随着撤乡并村,这个村已被并入今天的秦家湖村。
而在吴复的出生地大吴村,至今还保留着当年朱元璋敕建的国公祠。祠内里面保存有黔国公吴复的塑像,吴复头戴进贤冠,面方额宽,广目长须,手持兵书一部。左右站立邓、守二将,一捧大印,一按宝剑。传说此二将常年跟随吴复左右,形影不离,吴复死后,二将即自尽殉葬,以示忠诚。至今,二将之墓仍在吴复墓左右,吴氏后人为纪念二将,年年清明为吴复扫墓时,都不忘为二将送上一陌纸钱。而这个传统,已经持续600多年。
“黔国公”实至名归
作为一名杰出的将领,吴复不仅具有优异的军事才能,而且具有许多优秀的品德。史载其“临阵奋发,冲犯矢石,体无完肤。平居恂恂口不言征伐事。”又载:“平居同辈中,语及征战事,一不自口其能”。战场之上勇猛直前,不畏生死,以至体无完肤。战场之下,诚实、谦恭,不言征伐,虚怀若谷。应当说,这在后来被朱元璋大肆清算的淮西将领集团中不多见的。加之朱元璋赐予“威毅”二字谥号,更能表现吴复的功勋和品德。
吴复最后被赠予“黔国公”的封号,实际上说明了吴复和贵州的渊源。众所周知,吴复的一生是在南征北战中度过的,其最终殁于明朝边疆小城——普定,即今贵州省安顺市。至今,在安顺的史料上,仍记载着关于吴复和他的功勋。据《安顺市文史资料》载:“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明朝任命普定女总管适尔为普定府土知府,许世袭;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率军经贵阳、安顺、普安入滇扫清元朝残余势力。”傅友德将军的运筹帷幄,先锋顾成的所向披靡,安陆侯吴复的建城有功,使唐宋时隶属普定路的阿达卜,终成有高墙门楼的城市——普定卫。
之后,大臣的建议被采纳,入黔三十万大军的部分“就地屯田养兵,家属随后遂焉”。史称“调北征南”的结果,是以屯军驻地命名的村寨,星罗棋布地散居在安顺一带。来自江南的屯军,把江南先进的农耕和文化带来黔土,开发了这一古老的土地,由于地利之便,到明代中期,安顺日渐兴盛,商旅瞩目,成为“襟带三州之区,控引百蛮之域”。当大旅行家徐霞客路经此地时,盛赞:“城堰峻整,街道宏阔”、“层楼跨街,市集甚盛”。
可以说,安顺城之所以在后来成为黔中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其肇因还是由于吴复在此筑城驻军。当年吴复在此,其主要目的还是在于开边、保疆、卫土,但随后的屯军政策带来的大量江南移民,使此地最终成为黔中要地,这恐怕是吴复自己也没有想到的。因此,作为“安顺城缔造者”,吴复可谓实至名归。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