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肥东县的众兴乡,坐落着一座有着六百年历史的古寺——马政寺,这座古寺因一直延续至今的传统庙会而远近闻名。然而,这座古寺在历史沧桑中曾几度兴衰,如今又以崭新的姿态继续迎接着八方而来的香客,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1 马政寺因“娘娘”而建
马政寺由来久矣,相传始建于明初,为纪念朱元璋之妻马政娘娘放粮赈灾,而在此立寺奉祀。马政娘娘是当地老百姓的爱称,原名是明太祖孝慈皇后,本名马秀英,马氏幼年即拜红巾军元帅郭子兴为义父,后郭子兴夫人将马氏许配给了朱元璋。马氏生于乱世,颇具胆识,在艰难逆境中出生入死,力助朱元璋成就登基大业。
相传元朝末年,江淮大地烽烟遍野,方圆百里又遇大旱,老百姓民不聊生。明朝建立,马皇后巡视至此,深感民间疾苦,于是在此赈灾,拿出粮救济,自己却节衣缩食,救民于水火之中。后人为了感谢马皇后,自发在此建庙,供奉马政娘娘,从此这里香火不断,民间称为“马政庙”。
六百年风雨,马政寺可谓饱经沧桑。历经数个朝代,马政寺几度兴衰。清朝淮军大将、台湾巡抚刘铭传曾斥资修建此寺,塑像百尊之多雄姿威武,后来合肥官宦望族龚大司马家族也曾捐资再次重建,当然这两次均无文献可考。现仅存碑文记载,于光绪年间,清朝钦差大臣四川方伯龚仰遽在出使英、法、俄归来后为还愿,又重新扩建该寺,重建后的寺院有三进,延以回廊,光以色墙,浮雕四壁,庙貌巍峨,数十里香客纷至沓来,鼎盛时达数十万人之众。
然而,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入合肥,国民党37军第七师驻防在马政寺,撤离时为防日军占为据点,便将寺庙夷为平地。1962年,地方民众自发重建草堂三间,但又毁于“文革”。直到“文革”后期,一些名人贤士又出资建仿古瓦房三间,供人祭祀。至此,香客往来不绝,香火延续,颇有影响。
2 焕然一新香火不断
如今的马政寺在历经沧桑后,已焕然一新。走进院内,一座巨大的古色古香的马政寺报恩殿尽收眼底,其红色的外形酷似北京天安门,虽有后期建造的气息,却也算是富丽堂皇了。二楼殿堂显得高大空旷,目前只放有两尊塑像,西头的便是马娘娘的泥塑坐像。
登上楼顶,放眼望去,众兴水库宛如碧玉,田园风光尽收眼底。整个寺庙飞檐斗拱,气势恢弘,十分引人瞩目,大殿彩釉生辉,配殿精美质朴,后殿建有功德回廊相连,慈母塔为八角九层佛塔,是寺内最高的建筑,姿态雄伟壮观。据乡里人传述这里是凤凰宝地,古为东西南北交汇地,往山东、河南、上海的必经之路,寺内常年栽植花木、樟树、桂花,四季常青,冬暖夏凉,适宜人居。
提到马政娘娘传统庙会,肥东人无人不知。该庙会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每月十五为敬香期。庙会期间祭祀、歌舞、马戏及各类民间杂艺云集于此,集中展示。马政娘娘庙会在重塑社会公德、端正人心品行、纠正社会风气、化解暴戾之风等方面也发挥出了独特的社会作用。
近年来,随着庙会影响的扩大,庙会存在已被更多的人接受,马政寺也得到了修缮。2005年,有商家斥资重新兴建,如今的马政寺宏伟壮观,庙会期间,香客达数万人之多,鼎盛的香火使整个寺庙建筑群笼罩在烟雾之中。
3 传统庙会热闹非凡
肥东区域以庙会为传统的集市形式由来已久,各乡镇均有独特风格的庙会,其表现形态不一。有祭祀神灵为主的庙会集市,有与生产有关的庙会集市,也有从庙会习俗演变而来的书市、物资交流会等。
一般较大的庙会在农闲季节举行,少则一日,多则七天。庙会期间,庙内烟火缭绕,锣鼓喧天。庙外各路行商小贩叫卖生产生活资料、文化娱乐用品、南北货、当地土特产等。成千上万的人乘船、步行,从四面八方涌向庙会,庙会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盛大节日。
肥东的庙会活动丰富多彩,不仅有众兴乡的马政娘娘庙会,还有石塘镇的周氏仙姑庙会和桥头集的梅山庙会。而马政娘娘庙会每年都是热闹异常,各种民间工艺、风味小吃、地方戏曲、民间艺人等竞相亮相,构成了热闹非凡的玄妙观集市。
据当地人介绍,其中富有特色风味的吃食店最多,小吃品种繁多:有小米子糖、凉粉、藕粉、千张百叶、酒酿圆子、豆腐花、糖粥、梅花糕、海棠糕、焐酥豆、鸡鸭血汤、五香茶叶蛋、素焦面、肉丝面、小笼包子、锅贴、馄饨、汤团等等,游客选食,各取所需。卖零食的提篮小贩,川流不息地在游客中走动,热情招待八方游客。
而在旧时的庙会活动中,还有算命、相面、测字、占卜之人打着“赛诸葛”、“小神仙”的招牌,自称“能知过去未来,善断吉凶祸福”,招徕善男信女,骗取钱财。江湖郎中则打着“家传祖方”的标志,为游客治病。总之,旧时的斋醮祀神、烧香拜佛的庙会活动,为买卖提供了兴盛的财源,也成为庙会的一种传统形式,如今已不多见。
庙会期间,虽然热闹,却秩序井然,游客在此尽情享受浓浓的庙会文化,据统计,每年参加庙会的人数都超过10万人,在合肥周边掀起了庙会文化旅游的热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