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话,这里指的是杭州市区和部分近郊地区使用的地方方言,与大杭州境内其他地区的方言有别, 杭州话因杭州地处江南同时又接近北方官话所以又称江南官话,出于地理上的考虑杭州话被划为吴语太湖片杭州小片,而就语言本身来讲杭州话虽也具有吴语的基本特征,但以宋朝统治中心南迁为代表的几次北方移民潮使当地语言系统经历了很大变化并逐渐在江南地区呈现出特殊性。杭州话主要分布在杭州市区,不包括杭州郊区以及萧山、余杭、滨江区三区。保守估计,中国以杭州话为母语的人口在120万~150万之间。
杭州话使用的范围不大,大致东至余杭下沙,南到钱塘江边,西自五云山、转塘至留下附近,北经拱宸桥至余杭三墩,东北经笕桥至余杭乔司之间。在这个范围之内,约有一百万人说杭州话。杭州是浙江省最大的城市之一,杭州话却是浙江吴语中最小的方言点之一。
关于当今杭州话区别于一般吴语的原因,以南宋迁都为代表的几次北方移民涌入是学术界早有的定论,在永嘉之乱南宋迁都和八旗南驻三次语言融合中一般认为南宋迁都奠定了今天杭州话的基本构架,对于杭州话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有一些最新的语言学研究对此提出异议,但到目前为止,南宋迁都造就杭州话依然是学术界的共识。
杭州话属于太湖片。具有吴语的一般特征,但受官话的影响很大。杭州方言受外来影响最大的要数宋朝迁都临安。
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从建炎元年(1127年)到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30年间,进入杭州的北方居民已超过当地人口。当时南渡士民带来的以汴梁为主的当时宋朝的北方“官话”,对南方本地话施加影响。终于使杭州话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起了很大的变化,染上了浓厚的宋朝时的北方话色彩。清代,杭州作为浙江行政首府以及闽浙总督府驻地,受北京官话的影响要大于其他地方。
再次,对杭州话影响较多的是以绍兴话(包括萧山话)为代表的临绍方言,杭州与绍兴的依存程度类似上海与苏州,无怪乎学界部分学者认为杭州方言是“具有吴方言外衣的南方官话”。实际上由于长期以来人口流动和经济交流杭州方言受到周边吴方言地区的影响也不足为奇。绍兴有句谚语:“经济人断勿得杭州路”,是说太平天国以后的新城市化阶段,绍兴人来杭贩卖物品或经商定居的多,而且占据了当时杭州主要的上流社会。根据复旦大学《中国移民史》的估算,太平天国以后杭州城只剩下7万人,此后的城市居民大部分来自外地,其中绍兴人最多,宁波人次之。
相比吴语区其它方言,杭州话显得异类,明显的官话特征以及过于夸张的“儿化(音节独立的儿尾词缀)”现象使吴语区其它方言使用者普遍感到杭州话相较其它吴语方言有一种莫名的违和感。
不过,21世纪以来,杭州话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由于杭州老城区的杭州人不断向郊区搬迁,以及郊区年轻人乐于学习杭州话,所以杭州话的通行区域不断在扩大。另一方面由于普通话的影响以及杭州外地人口的增加,导致通行的杭州话越来越靠近普通话,尤其表现在用词习惯和生僻字的发音方面。而杭州市民家庭内部的方言传承也不容乐观,已经表现出长辈间用杭州话交流,和小辈交流则用普通话,导致家中小孩不会讲杭州话甚至听不懂杭州话。与同为吴语中心城市的上海、苏州等城市相比,杭州的本地方言处境更为堪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