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闻人看来,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愿望,人为地做出来的,所以,在徐闻方言中,所有的徐闻俗话都遵循了这一原则。
俗话“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过中秋,乡下就筹备着“做年”:阉公鸡、填肥鸭、圈家猪、备用做年戏。一进入阴历十二月下旬,“做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烈了!(“做年”就是过年的意思)
首先是十二月二十四家家户户都忙于“打坉”(指大扫除),送“灶公”。传说中,“灶公”是玉帝派来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的这一天都要上天向玉帝汇报。为此,家家户户都要用竹把或新砍下来的竹枝将屋前屋后,屋内屋外,屋上屋下全面打扫干净,香炉也要打扫干净并换上新装,换上新香炉,夜间则备果酒设祭,为“灶公”送行。
一送完“灶公”,一家之长忙于“上市”。在过去,各乡镇的“市”,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唯有年前几个“市”才使销售者大发,平常也就有急需品或生活大用品,才到“市”去买。(“上市”指赶集)年前的“市”无非是最热闹的。街上有卖金银香烛的,卖京果糖糕的,卖“公仔”(年画)的,卖“五乐膏药”(即走江湖),卖碗筷陶盆的,卖“祭年橘子”的,买各种衣服的、、、、、、,有卖就有买,买猪肉的,买干菜的,买湿菜的(即时令酸菜),买“拜公”祭品的,买过年衣服的,买年画对联的、、、、、、,整个上午,每个市上,挑担子的,提篮子的,推车子的,抱小孩的,年老的,年少的,男的,女的、、、、、、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农民们用担子挑年货,用车子推年货。他们把辛苦一年的积蓄都掏了出来,把一年的消费能量在这几天内都迸发了出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