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在澄海

家乡区县: 汕头市澄海区

“韩江一脉钟灵秀;莲峰九叠 尽芳菲。这是广东省政协主席吴南生给澄海的题赞。诚然,澄海虽是地处海隅,可她却是兼收河海之利,受华夏文化的薰陶,自来是人文繁盛之地。所渭“千古风雅,不以僻处海滨而有间。”指的正是这样一种文化情况。

近代以来,由于汕头的开埠,澄海得风气之先,文化教育的发展步伐在潮汕居于领先地位。作为民间文化的地方戏曲——潮剧,在澄海也迅猛发展。

唐宋时“奏音声以谢神贶”的祭祀性音乐活动,到了明清,就被演戏谢神所代替了。这是整个潮州的情况,澄海也不例外。一些神庙(如樟林天后宫)的庙前还专门建了固定的戏台。演戏已成为民俗逢年过节,游神赛会、宗祠祭祖、富户寿庆的仪礼形式。不少乡社每年均有定日演戏酬神之举。有的甚至“赛戏”,规模越发可观。如光绪年间莲阳下社五月十三日帝君庙重修完工,共聘请53班戏,分布神庙周围赛戏庆贺。20年代初,永新乡的水仙宫新修开光,全村也同时演出12台戏。樟林乡在光绪年间游火帝,也同时演戏28台。当时有人以潮州歌册的形式,写成一本《樟林游火帝歌》,详细描述游神盛况。戏班演出的地点和班名、至今尚存记可考。足见昔年澄海境内好戏之风,演戏之盛。

好戏之风,从民间百姓侵染至统治者士大夫阶层、有些达官豪富也以拥有戏曲班社为乐事,当上了“戏爹”。在澄海境内,从同治、光绪年间至当代。创办戏班之众,实不逊于潮汕诸县。

清末同光年间,与澄城一江之隔的外砂乡,方圆不足五华里之地,便先后办起老正顺香、新正顺香、老中正顺香、中正顺香、老三正顺香、老源正兴(原建于潮阳关埠,不久卖给外砂乡)老正兴、中正兴、玉和兴、正华兴、玉正兴、怡正兴、四顺、六顺、八顺、新天彩(外江戏)等15个戏班。这些班久享盛誉,历史悠久。昔时民间惯称潮剧上乘之班为“四大班”,次之叫“三班头”,再次叫“竹笼戏”。外砂境内所办戏班均为四大班之列。故当时民间流传有“无请老正兴,甜果无欲舂”,“老源正无看心头痛”,“老正顺四生八旦十一丑”,“静过老三正”等谣谚。这些都是盛赞各戏班或技艺超群,或唱工、音乐优美,或行当齐全,给人留下美好印象。各班除长年演出于粤东、闽南各地之外,不少班还多次远涉重洋,演出于东南亚泰国、新加坡、印尼、越南以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饮誉海内外。三正顺还曾于30年代先后两次赴沪演出,演期达3个月至6个月之久,深得好评。在潮汕历史中,一乡之地办起这么多的名班,实属罕见。无奈世乱频仍,潮剧历遭劫难,饱受摧残,及至40年代末,全潮汕仅存下6个班。其中源出于澄海者就有老正顺、三正顺、老原正三个班;还有一个中正顺班于抗战前赴泰国,至今还在那里正常经营演出。

如果你把触角伸到50年代后新生的潮剧艺坛,便可以发现这么一个奇迹:在人材荟萃的广东潮剧院里,从潮剧杰出的领导者林澜到著名的导演郑一标;从声彻云霄的老旦洪妙到誉满京华的新星姚璇秋,一个个都是澄海籍人。他们的名字都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曲艺卷》或《中国艺术家大辞典》中。此外还有众多的新人新秀和新文艺工作者,在潮剧艺坛各领风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涌现了一位既善于治水又善于写现代戏的专员余锡渠。这么多的老麟雏凤,大星小星,泛射出灿烂的光辉,照耀了澄海,也照耀了南天。兹作如下介绍:

余锡渠 澄海永新乡人。远在抗战期间,就在木乡内编了《勾践复国》和《大破迷魂阵》二剧,组织农民排演。他不但能执导、编曲,还参加角色,人称为“农民秀才”。60年代初,他身为汕头专署专员,还故技重演,为本县怡香剧团写了《二升米》(又名《龙舌涵》)、《韩江水》、《韩江两岸稻花香》、《新娘仔》、《滨海风潮》等近10个反映农村生话的现代戏。以热辣辣的生活气息和生动有趣的群众语言为潮剧别开生面。

林 澜 澄海凤窖乡人。抗战期间参加潮汕抗日救亡运动,后在重庆、上海等地曾从杜国庠搞文化工作。潮汕解放后,曾任汕头市文工团及潮汕文工团团长、粤东区党委文艺科长。1956年奉调任广东潮剧团团长,后转任广东潮剧院院长。在职期间善于选贤任能,团结潮汕文化人;况又身先士卒,带头写剧本,钻研艺术业务,经营潮剧艺术建设。有遗作《论潮剧艺术》一书问世。

郑一标 澄海樟林乡人,1946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后,于泰国从事进步戏剧活动。1949年从泰国回汕参加汕头文工团、潮汕文工团,以执导潮州方言歌剧《赤叶河》而初显身手。后调汕头戏改会、广东潮剧院。其最大建树是倡立潮剧导演制。所执导的《苏六娘》、《荔镜记》、《芦林会》等剧均已拍摄成影片;也曾示范导演《两兄弟》、《滨海风潮》两现代戏。

洪 妙 澄海隆都人。擅演老旦、女丑行。有一副特殊声型的金嗓子,做工细腻活脱,讲究生活化与戏曲化的结合。其拿手戏《杨令婆辩本》在晋京演出时轰动京华,与《闹钗》、《扫窗会》同被誉称为“三块宝石”。他也被赞为“活令婆”。在《苏六娘》中所扮演的乳娘一角,谐趣横生,甚富民俗味,脍炙人口。

姚璇秋 澄城人。蜚声海内外的潮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广东分会副主席,是新中国诞生后新一代演员的杰出代表。1954年以其首演的《扫窗会》的王金真而一鸣惊人,接着以演《苏六娘》与《荔镜记》而日臻成熟。三度晋京演出,曾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梅兰芳接见。多次随团或率团到港澳、泰国、新加坡、柬埔寨、法国演出,为潮剧和潮汕赢得丰盈的荣誉;为南北和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作出贡献。1985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姚璇秋》一书,对姚的艺术道路和业绩有具体的描述。

在潮剧新生代的演员阵容中,各有所成就的澄海籍人真是不胜枚举。其著者还有建国后第一个刀马旦的谢素贞;演活了《苏六娘》中的桃花的陈馥闺;擅演老旦而又正反俱佳的朱楚珍;60年代脱颖而出的“郑氏姊妹花”郑健英与郑莎;,与姚璇秋份属姑嫂,合演《井边会》的女小生陈瑜。70年代后起新秀则有生行蔡植群,旦行吴玲儿、吴楚珊、曾馥等。真是春兰秋菊,迭放芬芳。说至此,还得提到另一个名演员朱绍琛。原为潮汕文工团团员,50年代初以新文艺工作者身份派到潮剧团工作,主动学戏而果有所成。其唱腔融西洋、民族、潮剧唱法于一炉,独创一格而颇受观众所欣赏。其《急子回国》的唱腔,便是代表作。现仍于汕头戏校执教潮剧唱念课。
此外,在潮剧音乐方面,还须提到两个音乐家,一个是杨广泉,一个是陈玛原。杨广泉是澄海城郊人,原以司机为业,曾在名儒乐师郑映梅门下学乐艺。50年代初在汕头市组织民办潮乐改进会,任会长。后被聘进潮剧团任领奏,兼擅作曲,以《春香传》一剧曲腔而蜚声剧坛,继又为《芦林会》、《江姐》等剧创出新腔,为名剧增色。后任教于汕头戏校,主持音乐教学,培育新人。

陈玛原是澄海建阳乡人。少年时曾在郑映梅门下学琵琶、古筝等儒乐。潮汕解放前夕在凤凰山参加游击队时即独自创写出《硗仔苦》、《刺仔花》、《望你来》等一批潮州方言歌,成为潮州方言歌的创始人。后在潮汕文工团搞音乐创作工作,为《赤叶河》潮州方言歌剧作曲,风靡全潮。后转入潮安及潮州市演员训练班专事唱声训练教学研究工作。

纵观澄海有关潮剧的史事人物,益发使我们认识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意义和续传薪火、继承发展的重要。笔者不久前曾联袂往澄海观剧,归来交流观感,由余流执笔写了一首五律《赞剧艺新人》。爰录于此,聊作结语:

澄邑人文盛,繁花满艺林。
新篁争解箨,雏凤竞清音。
华夏正声永,海滨物候新。
绵绵潮剧谱,赖尔奋传薪。

 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Ulyana

我的淘宝:http://shop109034793.taobao.com/

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e123700101ty1z.html

 

 

林咩咩(2014-05-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