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刺绣是汉族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江苏省的扬州刺绣与苏州刺绣的技艺属同一门类,但由于受扬州历代文化的影响和扬州八怪画派的熏陶,追随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笔墨情趣,“仿古山水绣”和“水墨写意绣”逐步形成扬州刺绣的两大特色。
扬州刺绣的特色是作品多取自于历代诸多名家的优秀山水、人物画作,意境深邃,构图层次清晰,色彩雅致柔和。[1]
扬绣素有“针画”之美誉,以针代笔、以线代墨、熔画理与绣理于一炉的艺术风格在扬绣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仿古绣”已成为扬州的地方特色。相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特色文化艺术的自豪与尊重意识的加强,扬州刺绣的未来将会更加辉煌。
扬州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扬州古代繁华富庶,人们衣着起居,多以刺绣为饰,大多家庭妇女,自幼即工刺绣,古有“广陵女子善绣”之说。早在汉代,扬州刺绣就已达到较高的技艺水平,1980年在扬州西北天山汉墓出土的汉广陵王刘胥夫人墓中的刺绣品,这些绣品采用辫子股针法,运针用线设色颇为细致,可同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绣品相媲美。唐代扬州刺绣业已很发达,据《唐鉴真过海大师东征传》记载,鉴真和尚于天宝二载(743)年12月东渡日本,随行人员就有扬州绣师多名。清代扬州戏曲业繁荣,佛教兴盛,除名闻名遐迩的天宁寺、福禄寺等八大名寺外,其它中小庙宇则不胜枚举。扬州庵观、寺、院的殿宇,佛事用具均以刺绣装饰,使扬州刺绣业空前发达,清代扬州刺绣为贡品之一。乾隆年间,扬州著名画家管希宁夫人广陵王氏,才华过人,精于绣艺,曾绣有“玲珑绣塔”。此绣塔层层周密,神采飞扬,高悬于堂中,凡礼佛者,无不吟诗顶礼赞叹,汪士慎称管夫人“东家善女性智慧,缕缕蝉联纤手忙”以赞其巧艺。清末,扬州刺绣的帐沿、桌围,在1910年南洋劝业赛会上获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