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剪纸

家乡区县: 扬州市广陵区

隋唐时期,人们就把剪纸作为一种乐趣,点缀和美化生活。说起来,这和隋炀帝杨广有一定关系。扬州剪纸(图二)

杨广当皇帝后,公元605年(大业元年)开始营建扬州,至邗沟修竣,运河通航,便在这里大兴土木,广筑离宫别馆。他三下扬州,恣意游乐。

在扬州城西的上林苑中,有全国各地的奇花异卉,宝兽珍禽,他每当夜间和宫女们游园,不张灯火,令人捕捉许多萤火虫送来,萤光漫山遍谷,照耀如同白昼。到了冬天,园苑中花树凋零,池水结冰,炀帝游兴不减,却令宫女们仿照民间剪纸,用彩锦剪为花、叶点缀枝条,挂于树上,并剪成荷花、菱芰、藕芡等物,去掉池中冰块、逐一布置水上,如同春夏之交艳丽景色,以赏心悦目。这种“萤苑”、“剪乐”,同那“迷楼”、“龙舟”一样,反映了隋炀帝奢侈荒唐的罪恶生活,但从剪彩为花这个侧面来看,却说明扬州剪纸的源远流长。

在唐代,扬州已有剪纸迎春的风俗。立春之日,民间剪纸为花,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相观以为乐。唐诗人李商隐所写“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之句,称赞了剪纸之美为人们所喜爱。那时的剪纸还是具有迷信色彩。扬州民间剪纸人、纸马及纸钱等,就是用于祭奠鬼神的。大诗人杜甫在《彭衙行》诗中写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吾魂”之句,就是这种民情风俗的反映。1980年春,扬州各界迎接“鉴真大师像”回故乡“探亲”,扬州艺人作了一套《鉴真大和尚》剪纸,赵朴初先生为之写“忆江南”词一首,中有扬州剪纸(图三)

“明月满城歌过海,神工剪纸与招魂”之句,援引了千年风俗,以神来之笔,表达了故乡故国亲人对鉴真大师怀念之情。

唐代造纸业兴盛,扬州有较大的造纸作坊,唐宋时已大量生产质量很高的贡纸。作为雄厚的物质条件,也促进了剪纸艺术的发展。扬州自古多奇花异卉,唐宋以来历代扬州的文章太守、诗人墨客,莫不寄情花木,装饰风雅,演出许多的事,写下多少名篇。这对剪纸表现的题材,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扬州剪纸向以花卉为主,确是千年传统的一个重要体现。

文化影响

民间艺术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扬州的民间刺绣就和剪纸有不解之缘。刺绣的图案先画出底样,剪成纸型,再粘贴在面料上,进行刺绣。这种方法在扬州延续了很久,民间刺绣仍然还有沿用此法的。刺绣又叫绣花,以前扬州人一直称剪纸艺人为“剪花样子的”,就缘于这两种艺术的密切关系。

盐业发展

清代扬州,由于江淮盐业的发展,带来城市的繁荣。盐商巨贾固然生活奢靡,市井民家也还讲究穿戴。居室之内大至门帘帐沿、被服枕套,小至镜袱香囊、绢帕笔袋,都以绣花为美。至于结婚做寿、年节喜庆,所用绣品花样更多。这些绣品以剪纸为底样。剪纸艺人用一把剪刀,几张素纸,凭着心灵手巧,剪出生动活泼、寓意吉祥的各式花样,因而扬州城内赖剪纸为生的民间艺人颇多。据传,嘉、道年间,著名艺人包钧就以一剪之巧而声名远扬。在包钧的剪下,花、鸟、鱼、蝶无不神形兼备,引人入胜,因有“神剪”之誉。时人对他的剪艺甚为赞赏,给以“任他二月春风好,剪出垂杨恐不如”的高度评价。

国家扶持

解放后,剪纸同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1955年,成立了民间工艺社(现为扬州工艺厂),把民间流散的艺人组织起来,并安排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扬州剪纸已有1000多种,销售至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作出了贡献。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江苏省扬州市的张秀芳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剪纸热销

2009年7月6日,由中国剪纸博物馆承办的全国剪纸礼品、旅游纪念品交易会圆满闭幕,这是扬州剪纸首次举办的全国性剪纸交易会。在交易会上,扬州剪纸推出了书册、镜框、镜子、折扇等多种形式的包装,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剪纸品种放在一起,毫不逊色。

扬州剪纸其实非常适合做成旅游纪念品,它不仅技艺精湛,有着浓郁的地方和传统特色,而且价位在游客能够接受的心理范围之内,携带重量也轻,被旅游业界人士一致看好。全国剪纸礼品、旅游纪念品交易会上成交量最大的是扬州剪纸。

交易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剪纸艺人和旅游业界人士对扬州剪纸艺术给予盛赞,并纷纷建言:希望扬州剪纸突破传统、注重实用,赢得更大市场。有专家认为,扬州剪纸艺术性强,可以考虑做成大幅面的,与室内装饰相结合。还有人提议,剪纸可以走向更广泛的市场,沪上年轻一族的时尚结婚照,也已经采用剪纸形式美化。[2]

扬州剪纸产业发展的春天到了。2009年6月,扬州市出台扬州剪纸产业发展初步规划,从文化传承、产业化发展项目市场前景等方面,对未来几年剪纸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构想。

我喜欢(2015-05-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