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篇
千百年来,纺织技术的原理始终没有变,但所用的工具却在逐步发展演变,与工具相连的文化风俗也在随之演变。滑县种植业历来以粮棉为主,所以,以棉花为核心的纺织文化也相当丰富。 把棉花变成布大约有十几道工序。这些工序集中体现了一个“巧”字。第一道工序就是轧花,把籽棉变成皮棉,也就是把棉籽和棉絮分离开来。接下来就是弹棉花,就是把皮棉变成棉絮。往下就是纺花了,纺花的工具叫纺车,是把棉絮纺成线。纺花车由车、弦、和纺花锭组成。过去,纺花是妇女最重要的一项劳动,大约要占去一生中三分之一的时间。因过去一家几口人床上铺的、盖的,身上穿的,都要靠纺花织布,家里两三个女人一冬天不停的忙活,没有熟练的技巧是难以维持的。纺织技巧突出的女子晚上纺花不用点灯,一个晚上纺两个到三个线穗儿。下面就要加工纺花锭,然后是打线、浆线、络线、经线、灌杼,刷线是正式织布前的最后一个环节。线浆过以后,两根线容易粘在一起,这就需要用刷子刷一遍,把粘在一起的线分开了,并且把每一根线都刷直了。这样织出的布才会布丝均匀,布面平整。 展厅中所用的这些工具,都是从百姓家中征集而来的,这些机器到现在还能使用,还可以织出布来。织布是纺织技术的最后一道工序。织布技术并不复杂,但讲究的是第一,要织得快,新手织布是幌啷——半天响一下,再过半天,幌啷——又来一下。有句俗语叫“织布盼闽儿,娶媳妇盼孙儿”。这里所说的“闽儿(滑县话)”,是一个量词,一闽儿就是做一条床单或被面所需要的布料。这句俗语是说织布很慢,像女人怀孩子一样。那些织布高手就不一样了,一上织布机,织布机哐啷哐啷响得像刮风,梭子来回像飞一样;第二,是不断线。新手织布,梭子穿不几下就断线了,时间都浪费在接线头上了。老手上了织布机,哐啷哐啷半天不见停下来,一会儿就织出半尺长。过去一个村里住着都很熟,谁家哪个女人一天能织多少布大家都很熟悉,甚至谁织布什么声音大家都能分辨出来,所以,不用进家门,从胡同里走过就能听出来是谁在织布。可见,织布是从前农村评价妇女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布织好以后,要放在这块捶布石上用两个棒槌捶上几遍,直到布变得光洁、柔软,就可以拿去做衣服或是做被子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