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评为“湖北省傩戏之乡”的恩施市三岔乡,至今保存着一台表演形式独特风趣、戏剧内容浑厚详实的地方戏-----傩戏。当地人又称它为地戏、傩堂戏、傩愿戏、还傩愿等。
傩戏渊源流长,起源于二千多年前的迎神庙会,是人们驱除瘟疫鬼、祈求神明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种民俗活动。傩戏传入恩施具体年代不详,据查证,三岔傩戏的始祖姓龙,贵州人,堂口是来自龙山“感应堂”。民间艺术大师谭学朝是第27代傩戏传人,
还傩愿时举行的仪式就是傩仪。还愿则必戏,演唱傩戏的班子称为"坛",班主则称坛主或掌坛师。演出时以三五人头戴木制面具,一人主唱,众人合之,随着锣鼓的伴奏且唱且跳,虽动作呆板而不失风趣诙谐,歌腔单调却也词粗理正。
还坛神有24堂法事、十二个剧目。剧目大多为劝善、劝孝、劝勤劳等内容,也有打趣解闷的内容。
演傩戏的场面十分热闹,一般是唢呐、锣鼓、礼炮铳、鞭炮喧天,演傩戏前要杀公鸡请神、烧纸钱、祭神。傩戏表演的祠堂里祀奉的主神俗称:"华光菩萨",还有钟馗、关帝等神象和傩戏面具。傩戏表演的特色就是要戴面具。
傩戏面具又叫脸子壳壳,它是傩戏的主要标志,巫师戴上它就被赋予一种神的象征,将人的愿望传递给"神",代"神"将其旨意传达给人,因此,面具就成了人神一体的载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