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农业蚕桑畜牧专家——常宗会

家乡区县: 安徽省全椒县

      人物简介:常宗会(1898.4.17—1985.8.8),中国著名的农业蚕桑畜牧专家,安徽省全椒谭墩乡枣树刘常家竹园人;早年就读于安庆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9年作为安徽学生代表在上海加入了全国学生总会,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亲自聆听了孙中山先生的教诲;同年底,赴法勤工俭学,后获得法国南锡大学理科博士学位。

      1925年回国后,先后担任国立东南大学、中央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和云南大学蚕桑系主任,并兼任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与国立东南大学农科合办的蚕桑试验场场长、南京市玄武湖公园管理局主任 ,从事农业、蚕桑方面的教学、科研与生产工作,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级农牧专业人才。

      抗日战争中,他在昆明担任蚕桑改进所副所长兼生产农场场长期间,曾引进美国烟草良种种植。

      1946年,被选为国大代表,次年任河北国营农场及国营湖北金水农场场长等职;后因不满蒋介石的内战政策,愤然辞去一切职务,自费前往大洋洲考察畜牧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建立,常宗会就怀着赤子之心于1949年11月返回祖国,在北京受到中共中央统战部和知名爱国民主人士的热烈欢迎;1950年起,先后任哈尔滨农学院教授、南京农业专科学校教授、南京市畜牧兽医站顾问、江苏省畜牧兽医协会理事等职。

      1953年,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第一、二、三、四届委员会委员。

      “文化大革命”期间,常宗会先生虽备受迫害,但没有动摇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

      1985年8月8日,常宗会先生因长期患病,医治无效,在南京工人医院去世,享年87岁。

     人物生平:1919年7月,安徽省第一师范学生常宗会作为安徽学生代表前往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总会成立大会,当时孙中山先生正在上海指导学生运动,他指派黄大伟与各省学生代表联系;常宗会向黄提出了想单独向中山先生请教的要求,黄很快地转达了孙中山先生的允诺,在莫里埃公寓接见;孙中山先生一见面就对常宗会说:“中国的未来,中国的命运,这些重大的责任,完全落在你们这一代青年身上了,你们要学科学,要爱国,不学科学,你们虽有爱国之心,但力量不够,作用也就不大。”

      常宗会见到孙中山先生,聆听了他的教诲,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他本是师范生,又是安徽省的学生代表,本可步入政坛,但他却由此改变了初衷,毅然决定走科技兴国之路;在孙中山先生的亲自安排下,常宗会前往法国勤工俭学,并立志于农学,最后获得法国南锡大学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此后在教学、科研、生产领域中为发展我国的桑蚕、畜牧、烟草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生平事迹还有:五四运动闯将、赴法勤工俭学、立志科学救国、为新中国服务、拳拳爱国之心等……

     

      人物轶事:常宗会与云南烟草的发展。

      云南的香烟驰名中外,如今只要提到云南,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红塔山”、“云烟”、 “阿诗玛”这样一些名牌香烟;云烟是云南人的骄傲,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早期创业者的步履是那样的艰难和蹒跚。

      据记载,早在明朝后期,云南就有了烟草的种植和吸食,滇南蒙自一带有许多人晾晒吸食“兰花烟”。但云南人普遍接受香烟却是本世纪初的事情。当英美的机制香烟进入云南后,以全新吸味、精美的制作和包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

      常宗会与南京蚕桑试验场

      抗日战争前夕,江苏省有三大现代蚕桑试验中心,即苏州、镇江和南京。而南京要数太平门外的蚕桑试验场规模最大,常宗会先生是南京蚕桑试验场的主办人(时任国立东南大学农科蚕桑系教授)。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各国忙于战争,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发展机会,出口贸易较为兴盛,在出口商品中,蚕丝占有很大的比例,以上海为中心的苏州、无锡、杭州等地丝厂林立,江南农村栽桑养蚕,十分发达,但由于土法养蚕,产量少,质量低,病害多,所以改良桑种,改进饲养技术成为迫切之事。

      上海西方各国商会想从我国蚕桑事业中谋图利益,于是筹设“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会址设在亚尔培路410号,各国商会分认白银共计五千两为基金。北洋政府鉴于厂丝出口必然增加关税收入,于是在财政奇绌的情况下,也同意每月承担二万两作为该会经费,由法国商会会长麦田任董事会主席,法国人维埃尔为总技师——维埃尔通过朗贝尔的介绍,认识了在南锡大学的留学生常宗会,两人商定合办蚕事。

      1925年常宗会获得南锡农学院农业工程师学位及南锡大学理科博士学位,同年底回国,回国后即任国立东南大学农科系教授,并担任“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与国立东南大学 农科合办的南京蚕桑试验场场长。该场直接接受“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的领导,国立东南大学仅以该场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之用。

      在常宗会负责该场以后,蚕桑改良事业日益进步,规模逐步扩充,建造有四层的蚕室一幢,三层的蚕室两幢,职工宿舍数十间以及办公室等。该场有桑田二百多亩(太平门外,玄武湖北面),职工和技术人员有百余人。从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培养良种,生产蚕纸。蚕纸的代价均由缫丝厂负担,由试验场送给农户,结茧要卖给各缫丝厂,蚕场年产改良蚕种春蚕约三万张、秋蚕近两万张,每年收入约五万元,上交利润约二万元。

     二是办蚕桑训练班,招收学员,学习期限定为两年,毕业后分发蚕桑指导所任技术员,训练班先后培训学员有二百人。国立东南大学农科的学生也在这里实习,但不属于训练班的学员。

     三是设立蚕桑指导所,具体向农民推广养蚕技术,经常巡回下乡指导。指导所的经费由试验场拨给。

      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曾住在晓庄,他看到晓庄附近农民去试验场,询问其故,农民告之领蚕纸饲养改良蚕。冯玉祥将军得知养改良蚕比养土种蚕每担蚕茧多获利十元,且蚕纸无价供给,还有人指导饲养方法,对此颇感兴趣,邀请常宗会晤谈;常宗会后来还应冯玉祥将军之邀先后到山东的泰安、青岛和安徽的巢县宣传推广改良蚕桑事业。

      1930年间常宗会创办“太平蚕种场”,由胡蕴华(常宗会先生之妻)任场长,全场有职工和技术人员共二十余人,虽然仅有桑园二十亩,每年春秋两季约收蚕纸一万多张,获利可观。当时任国民政府代理行政院长的陈铭枢找常宗会帮助办场,常难以推托,就帮他在太平门外办了个“中央蚕种制造场”,有桑园约二百亩,年产蚕纸也在一万张以上。

     此外,南京还有几所规模较小的蚕种场,如务本制种场和金陵大学蚕桑系等,各场年产蚕纸不过数千张而已,由于常宗会推广先进的养蚕技术,各蚕场和当地农户均得益不少,其中各蚕场年产改良蚕纸约有十万张,总值在十万元以上,如每张以产茧25斤计算,可产茧2.5万担。农民可收入95万元之多,是当时丝绸纺织业的一项重要收入——品种和质量居全国之冠。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常宗会随机关西迁,太平门外各场呈一片萧条凄凉景象,以后便再也没有恢复。

      人物评价:常宗会先生是我国蚕桑和畜牧界的耆宿,毕生致力于农业畜牧科研实践;抗日战争期间,他在云南协助建立烟草熏烤厂和制烟厂,研制出“七七”、“重九”、“双十”等名牌香烟,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新中国诞生之后,常宗会当时在澳大利亚考察,拒绝友人的劝告,义无返顾地回到祖国,他后来常说自己的一生经历了晚清、辛亥革命、军阀混战以及国民党、共产党几个时期,看来还是共产党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实践证明他的一生从未动摇过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

      建国后,他因病休养期间,也从未停止过研究工作,他在自己的住宅园内建立改良猪、鸡的小型实验牧场;晚年的他衷心拥护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本着“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精神,每次在省政协召开的会议上都向党和政府提出中肯的、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改良我国畜牧事业而大声疾呼;他不顾年老体衰,经常深入现场了解情况,并利用亲友在国外工作的有利条件,在引进畜牧良种工作中主动地承担起桥梁作用——由此充分说明他是一位爱国的老知识分子,也不愧为中国共产党的诤友。

追回流逝的星(2015-05-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