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南壮乡酒文化(2)

家乡区县: 云南省广南县

                                                    广南壮乡酒文化

生儿育女,是一个壮族家庭甚至家族中的大事和喜事,因而要举行一定的仪式以示庆贺,并通知家族及邻居好友来祝贺。而在这一庆贺性仪式中,酒成为必备之物。孩子出生后要举行出生礼,而酒则是出生礼必不可少的。如在广南北半县的者兔、者太、底圩等乡镇的侬支系中,孩子出生后,要在家中举行酒宴,邀请族里的寨老、叔伯和邻居参加祝贺。酒后,孩子的父亲要带上一只鸡、一壶酒到岳父母家报喜,如果生的是男孩,则抱上一只公鸡并在酒壶嘴上插上具有阳刚之气的饰物如树枝,如果生下的是女孩,则抱上一只母鸡并在酒壶嘴上插上具有阴柔之气的饰物如花草。南半县的八宝、南屏、板蚌等乡镇的沙支系则有所不同,生小孩时,带上一瓶酒到岳父母家。生男孩或者女孩,就看这瓶酒放置在什么地方;酒放在神龛上,表示喜得贵子;酒放在厨房的灶台上,说明已生千金;岳父母只要看到姑爷放酒的地方,就知道该怎样去送祝米贺喜了。孩子出生后,满一个月要办“满月酒”;满一周岁要举行抓周仪式,并杀鸡杀鸭,摆酒摆肉,招待三亲六戚,亲朋好友。
在壮族的丧事中,沙支系壮族中有人去世后,即刻用酒(有的地方用清水煮的柚叶水)擦身“浴尸”,穿寿衣,仰置堂前,由死者的儿子捧酒杯跪灵床前,用食指蘸酒点于死者双唇,意为敬美酒送死者登程。侬支系壮族中,尸体放进棺材前,要倒一杯酒给到场的每个人饮用,尸体放入棺材后,放尸体的人要用酒洗手。凡此种种,皆出于避邪驱煞的目的。报丧者和奔丧者之间的交流有时不一定要用语言,而是通过酒这一载体表达。用酒来表达情感也成了壮族的一种生活习惯。从报丧看,人死后,丧者家要向亲友通报死亡的信息,俗称“赶尸亲”。壮族在人死后,鸣火枪(鞭炮三响并击鼓向寨中报丧)。随后,死者的子女或侄子到亲友门前跪拜,并带去一壶酒和一张白布孝帕,亲友即悉丧讯。由此壮族地区的舅权表现得比较突出,母亲或祖母死了,必须由儿孙亲自带着酒和肉去舅家报丧,待舅父、舅公到场亲视含殓以后,方能入殓埋葬。
酒为报丧载体源自酒的驱邪功能。因为报丧会给死者的后家带去邪气和不吉利,报丧人遂带上一壶酒表示歉意,使被报丧的人家免于驱邪时用酒又“没钱来买酒”的尴尬境地。当以酒报丧形成一种固定的习俗后,酒在壮族人群共同体的报丧中就具有了文化符号的功能和意义。从奔丧看,奔丧所携带的物品中,最重要的就是白酒。酒的数量多少,依据奔丧人与丧主的亲疏关系而定,多至数十斤,少至一斤。沙支系壮族一般亲友奔丧,只需拿一瓶酒,子女奔丧,酒则以罐来论。奔丧人把酒瓶或酒罐放在棺材前的供桌上,由丧者家收下,送葬结束后有“回礼”之俗,携酒者瓶底或罐底留少许酒,并声明礼物是死者回送的,由奔丧人带回家祭祖,物质赞助的意味十分明显。奔丧载酒,并非单纯对丧者家的物质赞助,而是免除生者对死者的惧怕心理和寄托对死者的美好愿望。在做法术超度亡灵的仪式中,酒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壮族奔丧载酒,作为丧葬礼物和吊唁祭品,既是对丧者家表示精神的慰藉和物质的赞助,也是满足自身驱邪避煞的心理需要。酒与其他丧葬礼物和吊唁祭品的重要区别,就在于酒具有这种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功能。酒的桥梁功能主要表现在,生者对已故的亲人或和本民族的宗教灵魂沟通的外在表现,也是一种祭祀仪式,并通过这种祭祀仪式表现出来。
壮族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认为世间万物有灵,把山岳、树木、江、海、井、泉、太阳等都当作神来加以崇拜。在壮族信仰本土的众多神灵当中,祖先神灵至今仍然是最重要的、占主导地位的崇拜对象。所谓祖先崇拜,就是相信祖先的灵魂不灭,并认为祖先有能力保佑赐福于子孙,主宰着家里的一切事务。因此,壮族人家对祖先神龛的供奉格外殷勤。壮族和祖先沟通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节日祭祀特别是春节、二月节过小年(沙支系称“男人节”或“喊魂节”)、扫墓节、六月节、七月十四鬼节(中元节)等通常都要进行较为隆重的祭祖活动。春节祭祖从大年三十晚吃年夜饭前开始,各家各户在自家的祖先牌位前摆上酒和菜,并点上香烛,焚化纸钱。同时,家庭成员须一一磕头或鞠躬祭拜,请历代家祖们前来享用美食。扫墓节类似汉族的清明节,要在祖亲墓前祭祀祭祖扫墓所用的供品,主要有酒、五色糯米饭、鸡、猪肉、彩蛋等。七月十四的祭祖仪式在厅堂的祖先神龛前进行,祭拜时在神龛前摆上酒、鸭、猪肉、香糯饭、粽子、糕粑等供奉。壮族人认为祖先灵魂会经常回家,并在子孙需要的时候保佑他们。因此,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壮族人家也在祖先牌位前供奉白酒和其它食品、点烛献香。二是除每月初一、十五定期祭祀外,家中若有非常事,如家人生病、出远门、参加考试,要祭祖;起房盖屋、乔迁新居也要焚香祭祖。平时的祭祀一般较为简单,其目的是将家中大小事务通报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同时也是请祖先保佑家人平安顺利。壮族群众选择酒作为和祖先沟通桥梁的主要原因是:首先酒在古代是一种奢侈品,地位高者才有权享用这种奢侈品。古代地位高者多为上天、神明、祖先和家中的老人,家中有酒先要给他们饮用,以表示对他们的尊重。其次是把古人认为神灵、祖先喜爱饮酒。祭祀有酒,神灵便乐于降临。祭祀时,将敬酒倒在束扎着的茅草上,再过滤到没有包裹而裸露着的圭玉上,就代表是神把酒喝了。
壮族善酿糯米白酒和大米、玉米清酒,逢节庆要饮酒,宴请宾客必须敬酒,送礼以美酒为佳。热情好客的壮家人向宾客敬酒有敬12杯之俗。“12”与壮族传统文化有待解之谜。壮族神话里早期有12个太阳,被郎金射下11个,以后把一年分为12个月,一天分12个时辰;人的属相定为12;古代铸造铜鼓的太阳芒纹有12;活人有12个魂(命);嫁娶时男方需送女方12块银圆、12斤酒、12个“店乜”(母粑,大糯米粑粑),送亲人数为12人;祭神供12盅酒;送亡人灵魂归祖要涉12条河、过12座桥、登12座山、经过12勐(寨)等,故向宾客敬酒有12杯之俗。壮族生活中充满诸多的“12”,好像以“12”为最高境界,满“12”为荣、为喜、为吉祥……
壮语称“12”为“西昵”或“西双”。“喝12杯酒”为“得西昵钟楼”或“更楼西双盏”,含有祝君终日愉快,一年12个月里万事如意之说,也祝君长寿120岁。因为饮酒量各有所限,也可根据情况敬双杯、4杯、6杯、8杯或10杯的,但壮家善劝乐饮。
壮家人敬酒言语委婉、诙谐、幽默,令客人高兴而开怀畅饮。
勒少*劝酒歌
敬哥1杯洒,有缘一口干,无缘抿一口!
敬哥2杯酒,种田需谷种,敬酒妹先干!
敬哥3杯酒,鲜花不常开,酒干花更艳!
敬哥4杯酒,野猫偷鸡不怕死,有心举杯还怕醉!
敬哥5杯酒,要玩要耍妹搭桥,哥是酒仙桥上请!
敬哥6杯酒,痴心小妹找酒伴,问哥敢陪不敢陪?
敬哥7杯酒,知心情话且慢讲,话在酒中一口干!
敬哥8杯酒,八八鸿发庆阿哥,妹端酒杯同祝贺!
敬哥9杯酒,相交要学长流水,莫学有酒抬空杯。
敬哥10杯酒,鸟儿离树会难过,有酒不饮愁更多!敬哥1l杯酒,潇洒阿哥是海量,双手端酒再敬哥!
敬哥12杯酒,妹喝“西双”心自醉,问哥醉酒想哪个?
(*注:勒少,壮语,为小姑娘、女青年的意思)

壮家酒宴
酒文化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壮乡浓烈的酒香让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壮族的酒文化激励着壮族人民奋发向上,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壮族的酒文化哺育了壮族人民高尚的酒德和特殊的性格以及纯朴的民风,成为人类酒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之一。
当今社会上不少人谈起酒文化便眉飞色舞,酒席上劝酒时,嘴上总离不了“李白斗酒诗百篇”、“饮如长鲸吸百川”之类的话,还有“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花也笑人”;“美酒饮到微醉处,观花观到半开时”;“知心的酒千杯不醉”;“酒落欢畅,典衣不惜,友逢知己,情话无休”;“感情深,一口闷”;“宁愿肠子通个洞,不要感情留个缝”等等。这当中往往有些人整天沉溺于酒席上,不醉不归,醉间是“白云飘飘脚下过,怀疑自己是神仙”,或语无伦次,大话连篇;或胡乱表态,上当受骗,一命呜呼。这些形象,这些纪录,填充在我国酒文化的宝库中,岂不有辱历史,贻笑后人?
目前,广南县处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强县富民的关键时期,全县干部群众正进一步抢抓机遇、务实创新,主动参与云南省桥头堡建设、全州加快推进面向泛珠三角和东盟开放的新高地建设之中。任重而道远,特别需要众多有识之士,投身到改革开放大潮中来,不断开拓创新,振奋民族精神,成就

大爽子(2015-05-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