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之音-广南铜鼓
铜鼓是我国南方濮、越人创造的一种重器。是我国艺术宝库中之瑰宝。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魏书》卷三百六十九的《獠传》载:“俚獠制铜鼓。”文中所说:(獠)铸铜为器,大口宽腹,名曰铜爨。国家民委编纂的《壮族简史》 称:“壮族是最早铸造和使用铜鼓的民族之一。”壮族人民沿袭古制,每当节日、喜庆、兵事、婚丧、祭祀、礼乐等,均鸣铜鼓以聚族人,鼓舞斗志,振奋民族精神,摧人进取,具有一定的向心力,久而久之,铜鼓成为传世之宝,护寨之神。铜鼓的造型、纹饰、图案反映了句町濮人的初期文化,是研究壮族古代历史的有力物证。唐代刘恂《岭表录异》卷上说:“炉铸之妙,实为奇巧。击之响亮,不为下鸣 。”清乾隆《开化府志》就有“击铜鼓、铜沙锣以祀神”的记载。道光《广南府志·文艺》载知府董国华作《铜鼓铭并序》诗描绘得生动形象:“征南人去已千秋,铜鼓还教绝壤留,细巧花纹侔骆越,太平歌唱集蛮酋。摩挲尚有神灵气,剥蚀都无风雨尤,见说边城刁斗静,频将遗制溯鸿猷。” 又一首道光二十八年,署知府李熙龄作《铜鼓遗珍》诗句“伏波遗鼓制弥工,斑剥何曾蚀雨风,异代珍为夷俗乐,当年铸就汉家铜。摩挲遥想销兵气,歌唱长思立柱功,不朽勋名谁继美,千秋寄迹武侯同。”铜鼓作为少数民族的一种特殊器乐,最根本的特性就是起到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功能。它既是宗教之神乐,又是伴舞之娱乐,更是人们精神的动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