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育丧葬1. 土家族的婚姻 土家族的婚姻和其他民族不一样,相当长的时期是比较自由的。未婚男女,每年正月在跳摆手舞时,选择对象,以歌为媒,以歌传情,对唱山歌,表白爱情,相互爱慕,建立感情后,经土老司作证,即可成亲,不受礼仪限制。土家族民歌中有:“十对男女九唱歌,十支山歌九情之说。” 改土归流以前,逐渐形成了“骨种婚”制,即姑家女必嫁舅家子;如果不嫁,姑家要给舅家以财物补偿;舅家不要,姑家女方可嫁他人。因此,累世为亲,不禁同姓;双方子女出生不一,造成夫妻年龄差异很大。故有:“姑家女,伸手娶;舅家要,隔河叫”的说法。 土家族的婚姻,除“童养媳”和“抢亲”外,凡明媒正娶,都要经过提亲、认亲、讨庚、哭嫁、过礼、娶亲、拜堂、铺床、闹房、拜早茶、回门等过程。 2. 生育 土家人求子需请梯玛(即土家族巫师,用汉语的地方称土老司)祈禳。祈禳的方式多为“跳牛菩萨”。“改土归流”以后,土家人求子巫医并重。即他们一面请梯玛祈禳,同时也求医,农村中,亦有用草药月月红、对月草、五星草等熬水吃的。 生产以后,用鸡报喜。孩子出生后的第三天,孩子的父亲便提着鸡去岳父岳母家报喜。若是男孩,便捉公鸡;若是女孩,便捉母鸡。 娘家贺生称做“送祝米”,亦有的地方将月内筵宴称做“三朝酒”。岳父岳母得到喜讯,即约定时间做“三朝酒”,所约的时间一般都在孩子出生后的20天以内,男孩选双日子,女孩选单日子。随后,岳父岳母家一面准备送祝米,一面去给自家的三亲六戚送信,送信的方式是每家送红蛋一个(蛋由女婿家送来)。三亲六戚也就开始准备礼物,待“三朝酒”那天送去,所送的礼物主要是产妇吃的营养品及新生儿的穿戴和用具,如醪糟、鸡蛋、肉、面条、谷子,以及孩子的衣帽鞋袜、摇篮、背带等。数量用箩计,为三、四挑至三、五十挑不等。送“三朝酒”男子是不能去的,土家人说:“男不送三朝,女不做道场”,但挑的人不论,只主家男子不去就行。 新生儿须“洗三”、“剃胎头”、“滚风火”。 土家孩子出生三天以后要“洗三”。洗三是用艾叶、麻、枫香叶熬水给新生儿洗身,以祛风避风。 土家孩子出生一月后要“剃胎头”和“滚风火”。孩子满月那天,要请剃头匠来家,或将孩子抱去剃头铺将头发全剃光,名“剃胎头”,剃后,要用枫香叶、枫香包和艾叶熬的水洗头,洗后,用一个煮熟的鸡蛋在孩子头上滚,据说,滚了以后,可避风火,所以名“滚风火”。 新生儿满月出行,先到外姓人家,若是女孩,帽上需插针一颗,当离开那户人家时,主人会给孩子帽上所插的针穿一根线;若是男孩,主家会给孩子鼻上糊一点锅烟,孩子才经得住风吹。随后,才抱孩子回娘家。 3. 丧葬 土家人在古代先后行过火葬、岩棺葬和悬棺葬,元代以后普遍实行土葬。其土葬的坟墓为石头砌成的条形坟墓,墓前打碑,左右有联,大多还在墓前端和左右两边打上龙凤和“野鹿衔花”等传统图案。此种坟墓与汉族无异,至今仍很盛行,有钱、有势者,碑墓十分堂皇。
改土归流以后,丧葬礼仪繁杂。燕乐闹丧,击鼓为歌,牲牢为礼,成为基本习俗。光绪《黔江县志》载“始丧,举哀入殓成服,设魂帛,出讣闻,具酒食,延乡里,曰‘办夜’。吊者达旦不寐,曰‘守夜’。遵古者,请绅衿行家礼,朝暮哭奠,曰‘开奠’。树木主礼龛上,曰‘题主’。二十七月而橝。从俗者,招僧道作佛事,谓之‘道场’。每七日,诵经谶,谓之‘烧七’。三年内,大作佛事,撤灵位,谓之‘除灵’。其葬迫不待吉者,曰‘乘凶’。厝以待利者,曰‘浅殡’。纳棺穴中而以桃枝枕之,久始抽去者,曰‘抽枕’。以石围砌其坟,曰‘包坟’。” 节庆 1. 土家族节庆 (1)赶年 土家人过春节,比汉族提前一两天,或六七天不等,称为“赶年”。过赶年的时间,因姓氏、宗支、地域而异。有的为腊月二十九日;有的为腊月二十八日;有的为腊月二十四日。过“赶年”的方式也不完全相同,有的还有某些禁忌:有的过“(转载自黔江政府网http://www.qianjiang.gov.cn,请保留此标记。)赶年”时,禁杀猪、鸡;晚上禁点灯(只能点烛),且烛应通宵不熄;有的过“赶年”时做“合饭”,即将肉宰成坨,和上小米,加上五香、花椒、盐等佐料,上甑时,一层米一层肉至数层,蒸熟即成。菜愈丰盛愈好。有的做“合菜”,即粉丝、豆腐、白菜、萝卜、肉等合煮一锅,称“合菜”。据说以前祖先就是这样用饭菜的。有的过“赶年”时,清晨由男子(禁女子)做饭,祭祀祖先毕,再喊女人、孩子起床早餐,饭毕,出门游玩。 (2) 舍巴日
舍巴日又名做摆手,是土家人的祭祀祈禳节,旨在祭祀祖先,祈求兴旺,祓除不祥,后来逐渐发展为祭祀祈禳、歌舞社交、体育竞赛、物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以继承传统,教育后代,交流经验,促进繁荣为宗旨。摆手有大小之分,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的叫大摆手,其规模大,套数多,时间长(历时七八天),与文艺体育、集市贸易一起,在摆手堂举行。小摆手规模小,套数少,一般是三天,多在本姓祠堂举行。摆手堂又名土王庙,在土家族聚居区至今还保留着部分摆手堂和摆手堂的遗迹。 做摆手时,摆手堂前的坝子里要插龙凤彩旗,龙凤旗有红、黄、白三色,绣龙凤图案,呈三角形,用一横木吊于旗杆,坝中立一柱,由柱向四面拉九根绳,绳上挂三角小旗,表示土家族世代生息的“九溪十八峒”。 参加摆手者都着盛装,无论男女均着斑烂色服,各寨人马于本寨祭祀发马后,在土老司指挥下,抬着祭品,吹起牛角号,鸣钲击鼓,燃放鞭炮,向摆手堂进发。其祭品主要有斋粑、豆腐,酒肉和新获的野兽。队伍中的人,手持复制的土王兵器,如金瓜、斧钺等,也有的持齐眉棒、长矛、弓箭、大刀、猎枪,还有放三眼炮的、唱摆手歌的、跳摆手舞的,一路上,爬山涉水,直奔摆手堂。路上,若遇别的队伍,需比武,名“闯驾”。到摆手堂后,将供品一一陈列于土王香案前,猎物挂于堂内两侧的绳上,焚香燃烛,鸣炮奏乐,后生们高举龙凤大旗,扛着红布圆伞,手执金瓜斧钺或其它军械,吹着长号,放起鞭炮,敲锣打鼓,走完几个摆手的坝子,然后去到自己修的摆手坝里。 (3) 族年 土家人将祖先祭祀日大多称为“过年”,相当于各大姓宗族的族年,其时间因姓氏、宗支、地域而异。有的为农历四月十七日或四月十八日;有的为四月八日;有的为五月初五;有的为五月十五;有的为七月初一。 过年均要举行祭祖仪式。早年在祠堂举行。各路邀约,奔赴祠堂,每到一路,燃爆竹,点铁炮,供斋粑、豆腐、酒食,行三拜九叩大礼,祭祀土王。随后,在本族祖先牌位前祭祀本族祖先。祠堂里,整日鞭炮不断,铁锍轰鸣,号角声声,“嗬喂”阵阵,盛况空前。后来逐渐改为户祭。 祭祀的土王有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亦有祭马伏波的。祭祀的本族祖先,杨姓为杨再思,李姓为“天”字辈的三位祖先,谢姓和部分彭姓为八部大王。 2. 苗族节庆 黔江苗族节日甚多,最富民族特色的是赶秋、放赦、三月三、四月八、报菜节、赶年场等。 赶秋。赶秋是湘黔川边区苗族的主要节日之一,每年立秋举行。相传,有一个叫巴贵达惹的苗族青年,英俊、善良、正直,深受群众仰慕。一天,他上山打猎,射下一只鹰,掉下一只花鞋。花鞋做工精巧,绣的花香味扑鼻,他决心娶那做花鞋的姑娘做妻子。可苗山太大,哪里去找那位姑娘呢?为找到那位姑娘,他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制作出八人秋。立秋这天,他邀请苗山上的青年男女上山打秋千、对歌。在秋千场上,他终于找到了那位做花鞋的姑娘,他们通过对歌,结为夫妻。以后每年这天,都要“赶秋”,进行交际。这一活动,于民国战乱时期,在黔江苗族中逐渐消失。 放赦。农历二月春分后五天举行,这天不事农耕,男女老少,特别是青年男女,均着新衣,三五成群去几个固定的山坳(都在山野交界地带)唱歌、嘻戏、喝酒、玩牌。青年男女则多借此交友,谈情说爱。 三月三。是苗族传统的歌舞节,和“七月七”的传统鼓会一样都自动集中到约定的歌场和鼓场上击鼓唱歌,翩翩起舞,尽情欢乐。 黔江苗族过春节有着自己的特点,有的要提前两天,有的和汉族同日,但过年的方式不一样。春节团年,要先祭家王先祖,再敬土地,敬土地须用刀头、酒米、香烛纸钱去土地庙上敬。吃年饭,要先送狗吃,人再吃。吃年饭,须关着门,不许外人来。这些都与苗族的历史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信仰与禁忌 土家族和苗族都长期处于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的阶段。他们没有形成宗教体系,只有信仰和禁忌,是诸神论,认为“万物皆有灵”。 土家族信仰的诸神,主要有自然神灵:太阳神、土地神、五谷神、白虎神;佛道神仙:释迦牟尼、坟皇大帝、阎罗王、观音菩萨、川主菩萨、禹王菩萨、七仙女、八仙等;土地神:天门土地、灵官土地、当方土地、城隍土地、桥梁土地、梅山土地、青苗土地、渔郎土地、蜂王于等;五谷神及田神、树神等。 土家族信仰神话、传说中的人神很多,可分为祖先神、土司神。其他人神三大类。有的人神的职类分明,如绕巴涅、惹巴涅、开天辟地大神;李古老、张古老、制天制地大神;墨贴巴、主宰天上的大神,卵贴巴,主宰人间的大神;依窝阿巴,做人的大神;布所维尼,傩爷傩娘,土家族始祖神;义土国介,主宰婚姻的大神;卵雨,土家族射日英雄;春巴麻麻,护佑孩子的大神;白果娘娘,织锦神人;“土老司”是汉语的称谓,即土家巫师,湘鄂西土家人习称“梯玛”;渝东南土家人习称“端公”。土老司是土家族梯玛文化的保存者和继承者。 --------------------------------------------------------------------------------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