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南铜鼓(2)

家乡区县: 云南省广南县

广南铜鼓的传承和现状

  铜鼓属青铜器范围,其物质文化基础是青铜器文化。从广南小尖山古墓群出土的大量铜器来看,古代广南铜矿资源比较丰富,早在战国时代,铸铜技术就比较成熟,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古代广南铜鼓文化乃至整个青铜文化的问世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所以广南出土和传承铜鼓较多。《后汉书.马援列传》中载:东汉初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得骆越铜鼓”,其事发生在古句町国广南境内。铜鼓的外形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造型艺术。无底腹空,腰曲胸鼓,给人以稳重饱满之感。鼓面为重点装饰部分,中心常配以太阳纹,外围则以晕圈装饰,与鼓边接近的圈带上铸着精美的圆雕装饰物。造型夸张、雄强、有力、庄重耐看。鼓胸、鼓腰也配有许多具有浓郁装饰性的绘画图案。鼓足则空留素底,造成一种疏密、虚实相间,相得益彰的效果。广南青铜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是滇东南片所罕见的。到目前为止,在广南境内出土和发现的铜鼓已达37面,从早期万家坝型至晚期麻江型等类型铜鼓,数量多,分布广,时间跨度大,是一个发展较为成熟的铜鼓群。广南少数民族自古就有使用铜鼓的习俗,历史文献也多有记载,至今铜鼓仍流传在壮、彝民族中。目前已出土和经调查注册登记的37面铜鼓中,早、中、晚期类型皆有。其中万家坝型2面,石寨山型1面,冷水冲型2面,遵义型3面,麻江型29面,除石寨山型阿章"竞渡鼓"收藏在云南省博物馆1面外,万家坝型沙果Ⅰ、Ⅱ号鼓收藏在广南民族博物馆,遵义型新发寨鼓、麻江型底先鼓各一面收藏在文山州博物馆外,其他30多面仍传承在壮、彝民族民间中。沙果I、Ⅱ号鼓、阿章鼓和者克鼓为出土鼓,其余为传世鼓。沙果I、Ⅱ号鼓分别于1985年4月、1983年3月在五珠乡沙果壮族村后山南、北坡上发现。经测定,Ⅰ号鼓早于Ⅱ号鼓,均属春秋中期遗物。属广南最古老的铜鼓,可进入世界上最早的18面铜鼓之列。南石寨山型阿章"竞渡鼓"于1919年在黑支果阿章村发现,该鼓炉铸精工、造型端庄、纹饰华美、文化内涵深邃,是句町铜鼓中铸工和纹饰最为精美的。鼓上既有抽象的点(乳钉)纹、弦纹、锯齿纹、回(云雷)纹、圆涡纹、绳纹、网纹、编织纹等纹样,又有抽象的太阳纹、鹭纹、牛纹、羽人纹、武士纹、船纹等纹样,其鼓面、鼓身、鼓足的形制及内容体现了句町人的三元宇宙观念。此观念认为:宇宙是由天、地、水三种物质构成的,最初是一个混沌的球体,后来被创世大神布洛陀分成天、地、水三界,其中天为上界,由神灵居住;地为中界,由人和各种动物居住;水为下界,由水族居住;由于"天之诸神,以日为尊",所以太阳要铸在鼓面中央;由于鸟能通神,所以鼓面上要有飞鸟,特别是有冠翎的翔鹭。这些纹饰不仅反映了句町人的自然崇拜、心理诉求,宗教观念,而且还反映了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应该说,它是句町铜鼓文化的典型代表。被称为云南铜鼓之冠,(现珍藏在云南省博物馆, 国家一级文物、属镇馆之宝)、历来被研究铜鼓者所重视。广南铜鼓经历了初盛、鼎盛、衰落、再盛的发展过程。初盛当在沙果鼓时期,尽管制作粗糙,但表现了广南民族的文化观念。随后出现的黑支果石寨山型"阿章鼓"制作精巧,纹饰丰富,与沙果鼓相比,显然出现了一个跳跃式的发展,这是广南将铜鼓视为"重器"的观念导源。随后的冷水冲型鼓是铜鼓中的第三代,广南现存2面。此二鼓制作粗略,纹饰单一,与同期铜鼓相比,判若异型。广南铜鼓初显衰落,到遵义型鼓时才有所改观。遵义型鼓广南现存3面,其工艺较精致,纹饰较繁褥。在广南的出现和产生麻江型鼓群,制作精美,体积比前类型鼓都小,纹饰各异,多姿多彩,除在其他地区铜鼓中经常出现外,还出现许多特殊的纹饰,就像金秋里的晴云晚霞,绚丽多姿。广南铜鼓文化在我国铜鼓林中是一个独特的"部落族群",以浓烈的地方性、民族性,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鼓文化。

大爽子(2015-05-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