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朴实话语 被救者感动一辈子
躲藏在自贡知青点的朱万载、骆文廉、郎文钦、许传之发现,知青们的生活也极度清贫,睡的是板板床,主食是洋芋。看到知青们同样过得不容易,没住几天,他们就想离开,继续逃命。
朱万载他们的想法很快被知青们知晓,就在准备离开前,有个知青跑来告诉他们:“你们不要跑了,就躲在这里。放心,有我们吃的,就有你们吃的,保证饿不死你们。” “就是这样一句朴实的话语,让我们记住了一辈子,更感动了一辈子。”已经69岁的朱万载在给记者介绍当时的情况时,语带哽咽。
四人在自贡知青点躲藏起来后,得到了知青们的全力相助。“知青们宁愿自己去挤着睡觉,都要为我们腾挪出了两间土瓦房,让我们住。板板床睡起冷,他们还抱来自己都舍不得的棉絮,让我们垫上保暖。每天,热腾腾的饭菜做好后,叫上我们与大家一起吃。”朱万载回忆,为了消除他们的恐慌心理,知青们隔三差五地来到他们房间,聊天摆故事,询问大学的有关情况。同时,朱万载他们也帮着知青们做做种庄稼等力所能及的农活。
躲藏了将近一个月,在得知西昌“武斗”逐渐平息的消息后,保住了性命的朱万载四人告别自贡知青,从螺髻山知青点返回到了西昌四川林业学院。“为了保证我们返校路上的安全,他们专门派了5个知青护送。” 朱万载告诉记者。 回到学院后不久,朱万载、许传之、骆文廉、郎文钦也分别从西昌回到成都、重庆、资阳等各自的老家。
与救命恩人一别,就是47年。朱万载告诉记者,47年时间里,他们并没有忘记救过他们性命的自贡知青,只是由于工作、生活等原因,一直没有实现寻找救命恩人的愿望,加之时间久远、缺少联系,忘记了那些自贡知青的名字。朱万载告诉记者:“现在,除已病故的许传之外,我和骆文廉、郎文钦都已退休。大家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在有生之年,找到救了我们的自贡知青,以了却这一辈子的感恩心愿。”
网上网下联动 自贡知青帮忙寻人
接到朱万载的求助电话后,郭瑞云以《请帮助寻找恩人自贡知青》为题,将一篇求助帖子迅速发在了四川自贡知青QQ群和自贡知青文化促进会QQ群上,动员全市知青帮助寻找,很快帖子就得到了不少知青的热烈响应。
曾下乡大凉山普格县安木足生产队、塘坎上小学退休女教师梁文齐17日晚上得知这一消息后,连夜与远在普格县的朋友取得了联系,寻找线索。据梁大姐说,当年,普格县有两个知青农场,一个是五道菁农场,一个是螺髻山农场,前者以成都、泸州知青为主,后者以自贡知青为主,“朱万载所说的知青点,应该就是螺髻山自贡知青农场”。热心的梁大姐还告诉记者,她已托普格的朋友,到普格县档案馆或者西昌市档案馆查找当年自贡知青的档案,看能否从档案中寻找到当年搭救过朱万载等人的自贡知青的线索。
读者朋友,为实现朱万载等老人有生之年的心愿,如果您有线索,请与自贡知青文化促进会或者郭瑞云(电话:18990021177)联系。本报也将对此继续予以关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