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南铜鼓(4)

家乡区县: 云南省广南县

广南铜鼓舞的文化内涵

广南铜鼓不仅仅是文物、只作摆设的陈列品,而是真正活着的乐器、凭两人或一人就可以奏出特殊的音乐旋律,是音乐的活化石。铜鼓舞是铜鼓存在的价值体现。铜鼓和铜鼓舞包含了原始简朴的天文历法、生产技能、生活方式。舞蹈提示人类要遵循四时节令规律,勤恳劳作、珍爱生命。古老的铜鼓舞尤其是彝族铜鼓舞动作古朴优雅。表现的内容展现了整个民族的历史生活画面,是研究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的活化石。
广南壮族、彝族铜鼓舞内容丰富、风格独特。通过简单的动作队形(圆圈)展示壮族稻耕文化的场景、再现彝族古老的生活面。以不同风格的舞蹈特征,极其到位地体现了两民族的民族特性,对进一步研究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和铜鼓文化有着极高的价值。
1、舞蹈表演形式古朴自然
铜鼓舞以铜鼓作伴奏乐器而得名。壮语称"拢尼、拢尼冬、拢咛咚、拢英法"等,"拢"是舞、耍、跳之意,"拢咛咚"即跳铜鼓舞。
铜鼓舞属全民性的典型的圆圈群体舞蹈。人数不限,舞者围成圆圈,铜鼓置于舞场中心,众人围鼓列为圆圈踏着鼓声节奏沿逆时针方向行进舞蹈,一般(人最少)围成两层(2环)男在里层、女在外围,人多时围至9层(圈)。中年妇女在最外层,小孩在最里层。有时男女同一内容的舞蹈语汇有差异。每舞完一组动作以集体喊声结束或交换动作。舞者一般男女各半,男士舞服腰间还配有银饰辅排和绣工精美的条状飘带。
铜鼓舞动作简单、整齐、节奏感极强。动作多以手的变化为主,交叉、甩手、抬手;脚步大部分以提、跳步为主。
壮族铜鼓的伴奏(铜鼓的敲击)形式大同小异,多为两人配合奏一鼓,双鼓者(有配对鼓的村)公母同时演奏。奏法为:将铜鼓横悬离地面(高低自定)一人左手持竹条(有的用金竹根长约30-40厘米)敲击鼓腰,右手持藤制(用大血藤长8-10厘米,于腰部穿一孔、斗上一小藤条作柄)鼓槌敲击鼓面中心部位,右手敲一槌、左手击一下或两下。一人双手持革桶,击鼓者每敲鼓面一槌后持革桶者(于后半拍)将革桶迅速推向鼓腔后向外拉出。如此来回推拉,一分一合,用革桶的惯性撞击铜鼓的声波,产生动听的嬗音的效果。这种声音是在任何一种音乐形式中都找不到的。铜鼓乐的组合(编制)根据条件来定,最少二人(单鼓二人配合演奏)多则七、八人,即公鼓母鼓四人,大宽边锣一人,铓锣一人,牛角号一人,牛皮鼓一人。此类编制唯有那洒贵马铜鼓舞伴奏乐队达到,但该队未发现击鼓腰的演奏方法。木媄铜鼓舞节奏平稳,伴奏(打击乐)流畅、舞蹈动作(套路)以基本动作步伐为基础,变换内容靠双手摹拟进行变化,即"共用步伐变换手形"。表演中加"三孔巴乌"伴奏。
里洒铜鼓舞伴奏(乐)激烈但动作缓慢,步伐移动较小,基本步伐为每向前迈一步双腿曲伸两次、双手根据表现的内容进行变化。
瓦标(类型)铜鼓舞伴奏多变而丰富、乐句较长、舞蹈动作幅度较大而复杂。每做一个动作从踝、膝、腰、胯、肩、臂、肘等关节都要扭曲摆动。双腿带弹性的曲伸,双手上上下划。身、手、腿呈弧型运动。动作线条圆而柔,富于弹性。整个铜鼓舞表演看似人们的即兴表演随意很强却极富规律性,包涵了很深的民族文化内涵,体现民风民俗。围圈起舞,表现了团结向上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人们庆祝胜利、欢庆成功的喜悦之情,男在里层、女在外围体现了以男性为主,为中心。以集体的自然喊声作为舞蹈节奏的交换,舞蹈的动作多以手的变化为主,脚步大部分以提、跳步为主。一招一式都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常用动作,这些无不体现了一种稻作文化和生活场面,每个动作都自然清新,没有一点矫揉造作,再现了壮、彝民族生产生活劳动习惯和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的心愿。简单整齐而统一的动作极富节奏感,给人以一种独特的韵味和古朴之风,公母鼓伴奏体现了阴阳和谐,用相互鼓声融汇而成的浑厚协和音伴奏是每一种乐器都无法比拟的。无惯乎广南铜鼓舞被世人惊叹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原生态舞蹈。
2、铜鼓舞表演的自然崇拜。
铜鼓,在壮族人民心目中被尊为神圣之物,是祭器,是神器,是万能的法器宝物。有了铜鼓可向天祈求风调雨顺,可保六畜兴旺、人寿年丰、村寨平安;可以驱鬼压邪,降妖除魔。凡有铜鼓和过去曾使用过铜鼓的村寨谈起铜鼓都觉得非常神奇。因而到处流传"铜鼓会飞","铜鼓镇妖孽","铜鼓深入龙潭妖穴斗恶魔"等传说故事。凡有铜鼓和跳铜鼓舞的村对铜鼓都十分敬重,每岁大年三十午夜开始"请鼓",其方式各有不同,大多离不开以酒敬鼓后取之敲击,由长者领舞,众人于后随舞,舞前全族(传铜鼓之家族)同聚一堂共餐,壮族对铜鼓之崇拜已经到了"先祭铜鼓,再祭祖"的程度。
彝族也是较早使用铜鼓的民族,且视铜鼓为珍宝,重铜鼓于生命,似乎把整个民族的命运都寄托在铜鼓之上。 彝族(里洒的孟支系)观念认为凶猛的野兽就是魔鬼。听见狼叫也说是"鬼叫"。因而躯赶野兽也叫"撵鬼"。由此看来里洒彝族铜鼓舞最初产生于驱赶野兽,演变为驱鬼除妖的祭祀性舞蹈,里洒村彝族铜鼓舞的来历说:古时候(我们)彝族寨子里恶魔作崇,瘟疫肆虐,人畜不得安宁,村民苦不堪言。受神仙的指点,阿(ě)畏阿迷兄妹俩(不是同父母的兄妹)就到很远的地方造来铜鼓,鼓有两个。公的是哥哥、母的是妹妹。敲公鼓、恶鬼(驱)跑了,敲母鼓瘟疫停止了,人们跳起了铜鼓舞,村寨从此平安了。铜鼓由此世代相传,已不知有多少代,后来发展为表现彝族原始生产生活的舞蹈。从现在里洒铜鼓舞的基本动律上看还有相似的"扬(举)手投石"的动作。"嘿嘿嘿嘿……"的喊叫声加强了"驱赶"的表现力八宝瓦标村彝族铜鼓舞无疑源于原始的生产生活。而祭祀的主题和舞蹈的起源解释却另有更深刻的寓意:从前,白天九天九夜不黑,黑夜九天九夜不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在此之际,大家敲响铜鼓,对着天空又喊又跳,乞求上苍改换天日。果然,老天顺民心,从心意,赶走了八个太阳和八个月亮,剩下的月亮为妹妹,太阳为哥哥(有的传说与此相反),兄妹轮流当值,照管人间,规定一个月30天,一年12个月。铜鼓舞由此兴起。现在,人们围铜鼓而舞,其意就是围绕太阳和月亮而转,铜鼓分公母,公的是太阳,母的是月亮,舞1圈(围圆圈沿逆时针方向舞蹈行进)代表1个月的30天;舞12调代表一年的12个月。以前的铜鼓舞是综合性的民间传统艺术,有说(祭祀咒语)、有唱(十二月叙事古歌)、有舞,后来古歌部分失传,
瓦标艺人对瓦标铜鼓舞的诠释:铜鼓舞十二调、顶(代表)一年十二个月、一调跳(沿逆时针方向舞)一圈,算(代表)一个月的三十天。由此可见瓦标铜鼓舞与岁时历法有密切的关系。后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铜鼓的祭祀性功能逐渐演变为娱乐性功能。
由此可见,广南铜鼓舞其实是始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彝族认为铜鼓是万物之灵。是可以向上苍传递人们的意愿神器;壮族则认为铜鼓专为村寨降妖驱邪。敲响铜鼓、跳起铜鼓舞,一切都会随人的愿望而实现。壮族人民在传说中认为铜鼓是他们开天辟地的创始人布洛陀用来震妖降魔的,而彝族的传说则认为铜鼓在人类面临灭绝时于汪洋大海中救出了彝家兄妹,使民族得以繁衍。可见铜鼓在他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铜鼓舞文化其实是壮、彝民族宇宙观的一种异化,和其它民族舞蹈一样起源于原始崇拜,它是壮、彝民族在征服自然过程中沿用下来,它本身具备了神秘的民族宗教成份,导源于这种观念,铜鼓便成了壮、彝民族民间的神物,上可通天,下能及水,并认为可呼风唤雨,驱邪纳福之物,因而千百年来对铜鼓敬而有加,铜鼓成为他们最珍爱的乐器。之所以到如今铜鼓舞犹在壮、彝族村寨代代流传着。

大爽子(2015-05-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