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水汤汤,古韵悠长

家乡区县: 淇滨区

淇河,一条盛产诗歌的河流。这里钟灵毓秀,浸润了春秋战国至唐代无数文人雅士的心灵和情怀,留下了众多经久传颂的诗词歌赋和文学作品。据考证,现存历代游览吟咏淇河的诗文有300多首。古代规模最大的诗集《全唐诗》中有咏淇诗歌近40首。而在《诗经》中,有39篇诗歌是直接描写淇河风光的。其中的《氓》是我国第一首叙事诗,诗中写到:“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说的就是淇河。我国文学史上除了长江、黄河,没有哪一条能像淇河这样的河流在那样的时代就如此被人垂青并颂咏。 淇河孕育过一代商王朝,哺育过众多英杰。大禹、周文王、鬼谷子、王梵志、花木兰、许穆夫人、黑山军首领张燕、唐代诗人王维、文豪罗贯中等都曾在此留足。沿淇河溯流而上,有丰富的文化遗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西周辛村墓地、黑山农民起义军遗址、罗贯中晚年隐居处、淇河天然太极图、青岩石窟、白蛇洞、白龙潭、白龙庙、鸡冠山、隋唐双塔寺、盘石头水库千佛洞等景点都具有较高的研究、观赏价值。
早在七千多年前新石器早期,就有人类在这里居住,形成了独具风骚的淇河文化。河水流经太行山脉形成独特的淇河风光。"水影山光,胜过桃源",享有"北国漓江"之称。

南朝梁诗人沈约《春咏》:“青苔已结洧,碧水复盈淇”。
唐朝诗人李白《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唐朝诗人陈子昂《征东至淇门答宋十一参军之问》:“南星中大火,将子涉清淇”。北宋邵雍《寄杨轩》:“淇水清且泚,泉源发吾地”。
“碧”、“碧玉”、“清”、“绿”在淇河古诗中多次出现,几乎成了形容比喻淇河水的专用词汇。无怪淇河本来就有“清水河”的别名。
从淇河古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淇河曾经是游船如织,百舸争流之河。

我国第一位有名字记载的女诗人许穆夫人《竹竿》中有“淇水滺滺,桧楫松舟”烩炙人口的名句。
南朝齐诗人谢朓“莲叶尚田田,淇水不可渡。愿子淹桂舟,时同千里路。千里既相许,桂舟复容与”。
千年前的古人便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邀上三五好友,寄情于湖光山色,也难怪如此诗意盎然。
淇河两岸从南北朝时就是官宦贵族、文人墨客、公子王孙游览作乐,青年男女相会嬉戏、谈情说爱之场所。唐朝时这里尤为繁华,不少王公贵族在此修建别墅。一些落拓失意文人也在这里隐居或集结。直到宋朝,仍有文人在此隐居。
中国出美女的地方很多,大至燕赵佳人——“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吴越娇佳,小到洛阳女儿、米脂婆姨等,还有“美女出苏杭”、“美女出潇湘”之说,岂不知淇河之滨的鹤壁早就是美女辈出的地方。

淇河是流经古卫国境内的一条河流。由于她养育了像许穆夫人这样的卫女,因此“卫女”一词已成为美丽、善良、忠贞于爱情和祖国女子的一般名词。历代诗人不乏歌咏之词。汉•无名氏《琴操•思归引》序:“昔卫侯有女,邵王闻其贤,请聘之。未至而王薨。太子欲留之,女不听,拘于浑宫。欲归不得,援琴而歌,曲终缢而死。”诗的正文中的 “涓涓泉水,流及于淇兮。有怀于卫,靡日不思。执节不移兮行不隳”和《诗经•泉水》中的诗句非常相近。
如果与你在鹤壁相遇,一定带你去感受鹤壁的山山水水,细细品味鹤壁的历史文化魅力。

 

属于我的小城大爱(2015-05-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