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昌蓬莱张家宅

家乡区县: 海南省文昌市

800年前,南宋后期,琼州来了一位福建举人———张有文,上任琼山知县,卸任后留在海南,子子孙孙,繁衍生息;500多年后,清代乾隆年间,他的几个裔孙———叔侄三人从今海口南部的谭文加乐湖迁往文昌西部蓬莱的大杨村;又过了100年左右,道光年间,家世发达的张氏族人在大杨村,盖起了三进大宅,现存一进,玲珑的布局,上好的木料,精美的木雕,依然能让后人一窥这座清代民居曾经的华贵和雍美。
文昌市南部的蓬莱镇距离市区文城不过20多公里,但由于那里与海口的甲子、定安的黄竹和龙湖等乡镇交界,当地的海南话口音杂糅了三地成分,几乎没有文昌话的腔调,更像是“定安版”的海南闽语。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文昌蓬莱美如其名,美如古诗,高低起伏的山地丘陵地貌,郁郁葱葱的各色南国植被,将很多散落乡间的民居遮掩了起来,一些古旧的建筑总在不经意间被发现,引起外界的关注。
2013年底,文昌市博物馆馆长黄志健等人在编写画册《文昌———将军之乡》时,到蓬莱大杨村走访民国中将张席珍(1892-1946,原名张泰麟)的故居,随口问及村里是否有年代久远的房子,意外得知有一座张家院宅,据说是明末或清初的老宅。
为了弄清这座“张家宅”的真实身份,5月2日,黄志健邀请海南大学社科中心研究员、古建筑专家阎根齐前往大杨村调查,海南日报记者跟随采访。
一座小院深藏乾坤
布局、雕花讲究多
在张家宅,63岁的主人张建热情地带领客人参观。
大杨村张家宅的正屋坐西北朝东南,左前方是横屋,右前方为门楼,朝向西南而开。院宅的正前方是一道围墙,中间的照壁虽然已是苔迹斑斑,但依稀可以看出泥塑的字迹。正屋、横屋、门楼和围墙的平面布局,大致呈正方形。
门楼宽2.6米,脊高约5米余,有7根檩子和10根椽条,面阔一间,门前有5级石阶,木门对扇,门额上有方形“户对”,右边的剔地阳刻篆字“福”,左边的刻“寿”字,合称“福寿”。
阎根齐说,“户对”不仅具有装饰、美观的意义,还能体现出家庭的富有和社会的地位,因此古有“门当户对”一成语,指家庭身份和地位对等,在一个层次之上。
此外,樨头上泥塑并彩绘喜鹊登梅花等花草,南墙楣上泥塑并彩绘两只狮子(取其谐音,寓意事事如意)和兰花等,瓦当上模印阳纹花草和二龙戏珠,都是一些吉祥图案。
穿过门楼,向左取道,连着正屋前廊的,是一个可供一个成人通过的拱门,有4级上行的石阶;而在正屋左前方,也有这样一个拱门,走下4级石阶,便是横屋的走廊。有了这个“L”型回廊,主人可在日晒雨淋时方便行走和出入。
从外面观看,正屋的屋顶有49路瓦垄,进入屋内,视野开阔,明间由4根木柱支撑起三重“抬梁式”梁架结构,前后纵深有13根檩子(边檩置于墙上),正中间屋顶有13路瓦垄,这就是海南俗话说的“13路瓦见光”,左右两侧又各有7路瓦垄,边沿是硬山墙,又隔出了左右两个“11路瓦见光”的房间。
“正屋内的空间布局属于‘明三暗五’式,即明间四根立柱间距较宽,立柱之外的距离较窄,主要为增大明间空间,使得乍一看包括房间在内只有3个空间,其实是5个空间。”阎根齐向记者解释道。
其实,在张家宅,最吸引人的是它俯仰可见、丰富多彩的木雕、石雕和泥塑图案。
如正屋麻叶状的梁头、瓜形的柱脚、雕刻仰俯荷花的柱顶、前廊鼓腹方形的石柱础上阴刻的仙人纹;门额上方的隔断花纹也简约大方,明间后部的神龛透雕花瓶(寓意平平安安)、鹤、梅花和一羊跪吃奶等内容,雕工细腻。
而在面阔三间的横屋,南北有廊心墙,墙楣上泥塑卷册,色彩有蓝、黄、白等,南墙上的泥塑内容比较少见,下面是一条鱼的形象,鱼身上托着一株牡丹;梁头上木雕精细,为“狮子托梁”;木隔板上浮雕榕树上站立老鹰,似有“荣膺”之意;后山墙和南北墙楣上皆彩绘花枝图案,为草蔓、石榴、仙桃等,都具有吉祥如意的寓意。
此外,张家宅的围墙已经稍微向内倾斜,但还很硬实,用砖有红、灰色两种,长24厘米,宽11厘米,厚3.8厘米,从一段坍塌掉顶部的位置可以看出,墙体交叉竖砌,墙内空心,只有一块砖头略有松动,爬上去站着拍照,一点问题都没有。
阎根齐告诉记者,这种方法在后世使用比较普遍,一是能够节约用砖,二是可以起到隔热的作用,适应海南天气炎热、潮湿的自然环境。
一度疑为明代建筑
石柱础“自揭”身份
张家宅的后门设在神龛之下,连向后墙的左右两边还有两个约1米宽的侧门,这使得后廊的空间更加开阔。据主人张建介绍,古时候讲究尊卑有序,正厅后门只有家里的男性才能行走,女眷(尤其是侍妾)、奴婢只能走侧门,要是家里有丧事,后堂正门就会关闭,所有的人只能走侧门,以免惊动亡灵。
张建说,从先祖迁居大杨村,至今已有11代人,这个家族的男性结婚都较晚,大约30年才有一代人,因此估计张家定居大杨已有300多年历史,房子可能是明朝末年或清代初年建起的,村里不少族人也说是明代的建筑。
不过,阎根齐依据前廊的方形石柱础认为:“这不是明代的房屋,因为明代建筑的石柱础是‘覆盆式’的,也就是形状为圆形,像一个倒扣的盆子。所以说,这座宅子最早只能是清初的建筑。即使如此,那个年代的房子在高温、潮湿的海南,能存留到今天,已属罕见。”
一段张氏家族简史
功名富贵如云烟
那么,张家宅的具体盖建年月真是清初吗?张建哥哥张诚一边翻阅《张氏族谱》,一边讲述其家族故事。
原来,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福建莆田举人张有文来琼上任琼山知县,致仕后落籍琼山,后代子孙繁多,散居多地,代有贤人,如定安探花张岳崧就是他的二十一世孙。乾隆年间,张有文的十九世孙张时苞和两个侄儿张基濬、张安国(分别是其兄张时茂的次子和四子),从琼山谭文(今属海口三门坡镇)加乐湖村迁居文昌蓬莱大榕村(后因海南话谐音,讹变为大杨村)。张诚、张建兄弟是张安国的嫡系后裔。
张诚说,张家宅院原有三进,现在看到的是第一进,第二进与第一进一样规模,第三进更大更宽,共有55路瓦垄。
张安国生于乾隆戊午年(1736年),16岁时随叔父迁到大杨,卒于乾隆戊申年(1786年),归葬琼山加乐湖,享年仅50岁。从其生卒时间来看,他不可能在出生或刚入村时就有实力盖起“豪宅”。族谱的记载说明张有文的这一支后人,至今已在大杨村生活了262年。
张安国生了5个儿子,长子张梯岳,当过正九品的“按察司照磨”,与张岳崧同属“岳”字辈;张梯岳也生五子,长子张钟焕生一子熊馨;张熊馨生三子,唯有长子张梦麟有后;张梦麟生张泰清(1876-1928),张泰清当过“度支部(民国建立后改为“财政部”)主事”、“诰授中宪大夫、花翎员外郎”,是个四品官员;泰清生运政,运政生“昌”字辈的张诚和张建,即现存张家宅的主人。“昌”之后是“熙”、“乐”、“敦”,“敦”字辈为张有文的30世孙。
张诚称,入村祖不大可能盖起那么好的房子,因为据上一辈人说,张家“熊”和“梦”字辈靠经商发家,房子可能是那两代人建的,迄今200年左右。
“房子建好后有没有修缮过,我们不知道,只知道最近100年没有人修整过,却遭受毁坏和占有。”张家兄弟说,“日本人来了,住过一段时间,临走时还毁了后两进;解放后土改时,被贫下中农住过;文革时,屋顶与人齐高的龙纹犄角被敲掉了。直到1995年,我们家3户人才赎回这座老宅。”

陈荣发(2015-05-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