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方:海南第一位教育家

家乡区县: 海口市琼山区

王义方(615-669),唐代泗州涟水县(今江苏涟水县)人,他自幼丧父,侍奉母亲非常恭谨,他饱读诗书,通晓四书五经,是个饱学之士。王义方一生官位不高,最高只任御史台侍御史,属六七品的监察官,但他却名登国史,在《旧唐书》、《新唐书》中均有他的传记,北宋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中也有王义方的记载。海南文史专家王俞春介绍,在《唐书》、《资治通鉴》、《琼州府志》和一些地方县志中,均有记载王义方在琼办学的史实。王义方被贬来琼,担任儋州吉安县(今昌江县)县丞。上任之初,他召集地方首领商量办学事宜,之后集中学生门徒,亲自讲授四书五经,并举办祭祀先贤孔子的礼仪,让学生们懂得老少尊卑有序的道理。清歌短笛合奏的声音还时常从学堂处传出来,当地人深受感染,史书上的记载说“黎酋大喜”、“人人悦顺”。
“这是史籍明载的第一个来琼办学的官员,比‘五公’之一的唐相李德裕还早200多年,比苏东坡更是早了400多年。”
当年,王义方是因刑部尚书张亮获罪而受牵连被贬来琼。
在昌江开堂授课的短短3年,因为各种原因,当年的情况史籍中并没有过多详细的记录。
王义方北归时,次子王承休落籍海南。王俞春先生多年来在搜集海南各姓迁琼始祖的史料时发现,王义方的后裔现主要分布于琼海、万宁等地,其中琼海居多,并且,在琼海一带的王姓家族中,有一本《王氏家谱》成为研究学者考证王义方在琼办学的重要史证。
2003年11月,在琼海市塔洋镇仙寨村,王义方的后裔们还集资修葺了一座仿古风格的建筑作为纪念。
相比于宋朝大文豪苏东坡,王义方的名气太小。他们的共同点是被贬来琼之后,都在海南住了三年,都有设堂讲学的经历。很多人知道,东坡走后,海南人文昌盛,尤其在明代海南人才辈出。907年前东坡谪居地———中和千年古镇,如今家家户户都有做对联贴对联的习俗,如此风雅被称为东坡先生的流风遗韵却很少有人知道,早在1340年前,唐臣王义方被贬来琼,和东坡先生一样带着受伤的心灵,拖着长途劳顿的身子,谪居琼西之吉安(今昌江)。以传播儒学为己任的他,说服各黎峒首领,开班讲学,传授礼乐。他被称为“开创海南儒学教育的第一人”。
相比东坡先生,王义方更早在海南传播中原文化。他们讲学的环境十分艰苦。这在东坡先生“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的书信中有描述。但是王义方的笔墨,却极少留传下来。想必他讲学之初的条件比东坡先生更难更苦。然而王义方正当年,30出头的他精力旺盛不畏艰难,他的学堂里经常传来歌声箫乐,连当地黎峒首领听了也深受感染,史书上描述说“黎酋大喜”、“人人悦顺”……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吧!王义方开启海南儒学教育的史实,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和《广东通志》、《琼台志》、《琼州府志》等史书中都有记载。
翻阅古籍,重访吉安。王义方这位海南“文化先师”的形象慢慢地丰满起来。据史料记载,终唐一代,被贬流海南的朝官有29位(包括7位宰相),其中最早贬琼者是王义方,他比“五公”之一的李德裕还早203年到琼。
据《旧唐书》记载:“王义方……初举明经,因诣京师,中路逢徒步者,自云父为颍上令,闻病笃,倍道将往焉。徒步不前,计无所出。义方解所乘之马与之,不告姓名而去。”说的是当年王义方因考明经,便前往京城长安,中途遇到一个徒步赶路的人,对方自称父亲是颍上县令,听说父亲病重,要日夜兼程前往,目前只能徒步,赶路十分困难,但又毫无办法。王义方听罢,二话不说就解下自己骑的马让给他,没有告诉对方姓名就离开了。
《新唐书》记载:“魏征异之,欲妻以夫人之侄,辞不取。俄而征薨,乃取女。人问其然,曰:‘初不附宰相,今感知己故也。’”到京城不久,王义方被授以“晋王府参军”之职。大臣魏征非常喜欢和器重他,准备把夫人的侄女嫁给王义方,但最终被他婉言拒绝了。不久魏征去世后,王义方却主动向魏征夫人的的侄女求婚,并迎娶对方为妻。朝中同僚对王义方的这一举动表示不解,王义方说:我之前拒婚,是因为魏征正处在高位,我不想趋附权贵;如今魏公去世了,我要实现他生前的愿望,以报答他的知遇之恩!
“无何,坐与刑部尚书张亮交通,贬为儋州吉安丞。”(《旧唐书》)在朝中,王义方因与刑部尚书张亮交往友善,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张亮被诬告谋反杖打致死,31岁的王义方受株连被贬到今昌江黎族自治县。3年后,王义方调任洹水县(今河北魏县)县丞,当时张亮有个侄子叫张皎,“配流在崖州,来依义方而卒,临终托以妻子及致尸还乡”。返回大陆时,王义方“使奴负柩,令皎妻抱其赤子,乘义方之马,身独步从而还”(《旧唐书》)。自己走路,将坐骑让给孤儿寡母,可谓性情中人的举动,这也是有史料记载的王义方第二次让马的故事。
尽忠直言让王义方二度被贬。唐高宗显庆元年(656),王义方升任侍御史,当时中书侍郎李义府执掌朝政,有个妇女淳于氏姿色过人,因获罪被囚禁在大理寺,李义府看上了这名女子,便托大理寺寺丞毕正义违法把她弄出监狱,然后据为己有。后来高宗皇帝命人重新审理淳于氏这个案子时,李义府逼迫毕正义自缢身亡,朝中百官没有一人敢向皇帝揭露李义府的奸情,高宗也想饶恕李义府,惟有刚正不阿的王义方仗义执言,站出来历数李义府的罪状。然而他的一片忠心皇上并没有理会,反而认为他诽谤侮辱大臣,言辞不恭,便把41岁的王义方贬谪到莱州(今山东掖县)任司户参军。
公元646年,年仅31岁的王义方携妻带雏,从遥远的长安城被贬到吉安任县丞,来到了旧县村,开始了他在海南岛的3年贬谪生活。据史料记载,王义方贬琼时正值盛夏,海面上风大浪急,随后天气慢慢转为晴和,王义方的船才得以安全抵达昌江。
《旧唐书》介绍,王义方行至海南之时,看到当地渔民准备用酒和肉来祭奠海神,便说:“黍稷非馨,义在明德。”于是酌水祭奠,并写下一篇祭文:“思帝乡而北顾,望海浦而南浮。必也行愆乎己,义负前修。长鲸击水,天吴覆舟。因忠获戾,以孝见尤。四维雾廓,千里安流。灵应如响,无作神羞。”这恐怕是王义方留给海南的唯一有史料可循的诗文了。
初到昌江,王义方看到的南蛮之地是田野荒芜,道路梗塞,心里感慨颇多。
《新唐书》说:“吉安介蛮夷,梗悍不驯,义方召首领,稍选生徒,为开陈经书,行祭奠礼,清歌吹龠(读音yuè),登降跽立,人人悦顺。”在昌江安顿下来后不久,王义方便召集地方首领共商文教事宜,还挑选了一些他认为较有潜质的学生门徒,亲自为他们讲授经书,举行祭祀先圣先师的礼仪,传授清歌短笛合奏的技艺,告诉他们老少尊卑有序,那些少数民族的首领看了都十分高兴。
历史评价:
他比“五公”之一的唐相李德裕还早203年到琼;
比苏东坡早400多年在海南设堂讲学;
他被誉为海南儒学教育第一人;
他官衔不高却以忠诚仁义的美德荣登正史大堂。

陈荣发(2015-05-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