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香里忆乡情 4月25日上午,淅淅沥沥的春雨敲打着雨伞,时急时缓。天气并没有影响预定的行程,记者一行慕名来到沈丘县一个以槐树为主题的现代化生态园林——中华槐园。
从宁洛高速沈丘出口左行不远,就能看到槐园。未见槐树,已闻花香。进入园内,更是满眼绿色,一串串红的、紫的、白的槐花点缀其间,品种之多,令人诧异。
霏霏春雨,洒落槐园,槐树的叶子绿得发亮,槐花也显得有些羞怯,像邻家情窦初开的少女,躲在一旁想心事。远远看去,它既不像桃花那样鲜红张扬,也不像油菜花开得那样金黄耀眼,它只是静静地挂在暮春的枝头,不媚不俗地开着,柔柔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此时,它让我们相信,槐花的“槐”,更应该是怀念的“怀”。先不说槐园里难得一见的稀有品种,单说那一棵棵苍老的“本地槐”,汇聚的就是一份浓浓的乡情。从农村走出来的中年以上的人们应该不会忘记村头那棵枝繁叶茂的大槐树,“那树下可是我儿时的天堂啊。”同行的一位同事说,每年冬去春来,老槐树发出嫩芽,每到夕阳西下,孩子们放了学,都会在这里玩游戏,在树下跑来跑去,笑声传遍整个村庄,那情景刻在脑海里,不会丢去,只有收藏了。
或许因为先辈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移而来的缘故,过去豫东不少村庄里都有一棵标志性大树——槐树,这里也是村民茶余饭后聚集、聊天、听大鼓书的最佳场所,不知道给多少游子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只是,现在我们已很少见到这梦中的一幕了。眼前的槐园,倒像一脉难割难舍的情愫,依依地牵拽着所有关于故乡的印迹。
“今天下雨,游人不多,你到节假日来,恐怕停车位都难找到。”沈丘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2012年5月,槐园建成后,即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当地市民有地方休闲了,外地客人也有东西可看了。
眼下,正是槐花盛开的季节。在中原大地随处可见的槐树,何以能集大成之美,而令观者叹服?在沈丘县中华槐园内,当人们精心赋予槐树一种文化和创意、一份传奇和历史记忆后,这里由3万多棵、60多个品种构成的槐树“大观园”,就真是蔚为大观、美不胜收了。
沈丘县中华槐园
千姿百态看槐园
又是一年槐花香,无论是故土的槐花,还是眼前槐园的槐花,都有着相同的美,一个记载着一代人儿时的记忆,一个承载着更深更厚的文化,并将通过又一代人传承下去。
在沈丘中华槐园内,槐树品种的栽植布局不仅美观,且讲究科学规划。在槐园的60多个槐树品种中,有国槐、洋槐、毛刺槐、龙槐、香槐、蕉金槐、五彩槐、爪槐等,几乎包含了所有的槐树品种。这些槐树中,有的古老沧桑、老态龙钟,有的郁郁葱葱、千娇百媚;它们姿态各异、虬枝婆娑。但最夺人眼目的是五福槐、连理槐、龙槐、凤槐和鸟兽形状的各类槐树。这些槐树从花形上分,有的红红火火,张扬怒放;有的亭亭玉立、含苞待放;有的犹抱琵琶、含羞开放……在槐园的东部种植着面积约200亩的紫花槐树,远远望去仿佛是一片落霞,紫红的槐树花蔚为壮观。在槐园的西侧种植有面积100多亩的国槐,微黄的槐花就像碧绿的湖水中翻卷着的浪花,让人仿佛置身花海中,美不胜收。
据了解,近年来,沈丘县的经济发展迅速,环境建设成就显著。槐园是沈丘县2011年引资6.5亿元打造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包括中华槐园文化广场、《千字文》广场、万亩槐树资源基地和水上乐园等,可容纳上万人游园休闲,是一个集生态旅游、园林文化、自然景观和科技研发为一体的槐树文化产业项目。槐园一期工程占地400余亩,目前已全部完工,二期工程规划面积700亩,将来建成后,将形成千亩槐园。
槐园在建设过程中始终渗透着文化元素,沈丘有关部门曾多次组织专家学者挖掘、研讨槐文化、槐传说、槐故事、槐之根、槐产品等,努力打造“三槐”(槐树、槐山羊、槐山药)地理性标志产品。
目前,在槐园内已建成国家槐树种质资源基因库和中国槐树品种检测中心;建设周兴嗣纪念馆,并以槐园为平台,成立槐树产业研究院,沿沙颍河两岸建起万亩槐树基地。利用槐花、槐果研发为槐药、槐酒、槐茶、槐食品等系列产品,形成槐树产业链。打造千亩槐园、千年古槐、《千字文》作者故里为主的“三千”槐文化,做大做强槐文化品牌。
槐园目前被确认为国家948项目槐树品种研究基地;中央美院、中华美院两个学院的写生基地;河南省生态文化示范基地,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基地,山东聊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和校外实习基地。省林业厅2011年拨出专款建设槐树种质资源基地,市科协已批准沈丘中华槐园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等。
槐树与沈丘的情缘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妇孺皆知。如若追寻它的由来,还得从明朝说起。据沈丘当地有关资料记载,明孝宗为开发豫东平原,发展经济,增加国库收入,便下令百姓从山西洪洞县移民到豫东开荒种地。又于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割陈、项、颍边隅复置沈丘县县治。五户为一保,十户为一什的移民,到河南之后被分派到各地居住落户、开荒种地。其中有一什来到现在的沈丘县槐店镇,他们见这里一片荒凉,也没房屋,只有一块高地,上面长着一棵大槐树,便依树而居。当时人们出门远行或做生意,都是靠骑马、骑驴、驾车、推车,或肩挑背驮,或在河里行船。大槐树紧邻宽阔的沙颍河,是东去西往的必经之路,也是南来北往之要冲。于是大槐树下的人家就成了来往船家和担挑推车赶路商贾客的歇脚地。随后有了埠口,有了埠口来往的人更多,于是就有人盖房起店开办起作坊来。有店、有铺、有作坊、有酒肆逐渐就形成了集市。时间长了,来往行人就称这里为大槐庄、槐树店和槐坊店。后来,又简称为槐店,一直到今天。1951年沈丘县委、县政府由老城镇迁至槐店镇。目前,经沈丘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并确定槐树为沈丘的“县树”。
槐树这一原产于中国北方的普通树种,因为传奇的大槐树根祖文化,在沈丘人民的心中格外崇高。为了区别原产于北美的刺槐(洋槐),它被亲切地称为家槐。高低相间、俯仰生姿的槐树,树形高大,喜光、根深,生长迅速。其羽状复叶和刺槐相似,但刺槐的叶略透明。家槐的花为淡黄色,可烹调食用,也可作中药或染料。沈丘人对槐树的钟爱由来已久,自有槐坊店至今,人们世代喜爱栽植槐树。槐树在沈丘人的眼中是一个富贵吉祥的树种,在城乡流传着“家栽土槐,富贵三代”“门前三棵槐,福禄寿俱来”等说法。槐树还被传说为爱情树,戏剧《槐荫记》中大槐树说媒的佳话流传至今。在沈丘城乡栽植最多的是槐树,每当春夏时节,槐香沁人心脾、槐荫清凉,是人们消夏避暑的最好去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