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皇后把武则天接到宫中蓄发,并劝高宗纳之,不仅举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还一度让江山易色,中国迎来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皇,海南则迎来历史上第一个宰相级贬官———韩瑗。
韩瑗(606-659年),字伯玉,京兆三原(今陕西省三原县)人。屈大均《广东新语》称韩瑗出身广东的宰相。韩瑗出身世家,地望籍贯清晰可靠。祖父韩绍是隋朝的太仆少卿。父韩仲良,武德初年担任为大理少卿,韩瑗虽不如屈大均所言的早于张九龄的广东宰相第一人,却的确是谪琼宰相第一人。因他曾三谏阻止废立皇后之事,得罪武则天,最后流贬岭表振州(振州,即今天的三亚地区),并最后卒于贬所。韩瑗在海南两年,于659年死于贬所的振州刺史位置上,年五十四。
秦王李世民削平群雄,玄武夺储,遂有天下。登基之后,君臣一体,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盛世”。雄才大略的李世民也一样渴望长生,不过还是于贞观二十三年四月崩于含风殿,年五十二。太宗第九子李治(628-683年)继位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执掌朝政,遵守贞观遗规,推行均田制,留意垦殖荒田,继续发展科举制度,百姓物阜安定,人口迅速增加,对外势力进入中亚。朝局稳定,但很快李治的一段旧情复燃,使皇室和整个官僚系统陷入了血雨腥风的动荡之中。
高宗为太子时,入侍太宗,看中了太宗后宫的才人武则天。贞观十一年(637年),当武则天十四岁时,被太宗召入宫中,立为才人,赐号“武媚”,人称“媚娘”。掩袖狐媚,性格却阴冷刚烈。在后宫消磨了十二年,没有生育,也没晋升。太宗去世,她到感业寺削发为尼。李治登基后,无子的王皇后与萧淑妃争宠,王皇后为隔离萧淑妃与高宗,把武则天接到宫中蓄发,并劝高宗纳之。这本是有违人伦的大逆不道,但诚如朱熹所言,“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前有太宗纳齐王李元吉妃杨氏,后有玄宗纳儿子寿王李瑁妻杨玉环,胡人婚俗如此,当时道学家也难以乱伦视之,只有在斗争需要时才在政治讨伐檄文中捎上“陷吾君于聚麀”之类的话。但王皇后不仅举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还一度让江山易色,中国迎来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皇,海南则迎来历史上第一个宰相级贬官———韩瑗。
三谏阻止废皇后 得罪武则天
韩瑗(606-659年),字伯玉,京兆三原(今陕西省三原县)人。屈大均《广东新语》称韩瑗出身广东的宰相。仇巨川《羊城古钞》亦有此载。但这明显是把归宿当出身,因他最后流贬岭表振州,并最后卒于贬所。韩瑗出身世家,地望籍贯清晰斑斑可靠。祖父韩绍是隋朝的太仆少卿。父韩仲良,武德初年担任为大理少卿,贞观年间,位至刑部尚书、秦州都督府长史、颍川县公。当然,韩瑗虽不如屈大均所言的早于张九龄的广东宰相第一人,却的的确确是谪琼宰相第一人。
《旧唐书·韩瑗传》记载说,韩瑗少年时即负有节操,博学有吏才,其名和字,即有效慕春秋卫国的贤人蘧瑗(字伯玉),孔子周游列国数次投奔他,称其为真正的君子。韩瑗也不负父辈所望,才德相辅,贞观中,累至兵部侍郎,还继承了父亲颍川公的爵位。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拜黄门侍郎。四年(653年),与中书侍郎来济皆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成为宰相。五年(654年),加银青光禄大夫。六年(655年),迁侍中,其年兼太子宾客。可谓逐年升迁。但就在韩瑗迁侍中并兼任太子李忠的太子宾客的永徽六年,高宗李治为武则天蛊惑要换皇后。之前,“有权数,诡变不穷”的武则天在成功打败萧淑妃升为昭仪之后,又灭绝天良地通过以闷毙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祸王皇后。李治于是萌生了废除王皇后的想法。永徽六年六月,李治想为九嫔之一的“昭仪”武则天量身定做一个仅次于皇后的“宸妃”封号。唐因隋制,后宫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皆视一品,但无“宸妃”一说。侍中韩瑗和中书令来济阻止说:“妃嫔有数,今别立号,不可。”唐高宗也只好作罢。这是韩瑗第一次得罪武则天。
武则天没达到目的,于是继续诬告王皇后母女用巫蛊之术诅咒她。李治心思这时已被她掌控,结合杀女事件,完全相信了武昭仪的控告,于是在武则天的左右下准备干脆一步到位,直接废立皇后。当年九月某天退朝后召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入内殿。褚遂良预知是要议论中宫皇后之事,为不让前辈长孙无忌等为难,决心带头犯险阻止。李勣却称疾躲了没去。褚遂良以顾命大臣的身份当李治面转述太宗临终托付的话:“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李治很不高兴地结束了这次召议。第二天再议。褚遂良又以武氏寒微且服侍过先帝为由坚决阻止,并把朝笏放在殿阶之上解巾叩头流血,以辞官相要挟。李治大怒,叫人拉出去,垂帘在后旁听的武则天更是怒不可遏,大叫:“何不扑杀此獠!”长孙无忌说勋旧不可杀。于志宁一言不发。韩瑗则趁空奏事,涕泣极谏,上不纳。第二天,韩瑗又谏,悲不自胜,上命引出。于是,韩瑗第三次用书面的形式进谏,引经据典,晓以大义。李治依然不听。但在“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及济濒死固争”的情况下,也开始犹豫。然就在这时,支持派开始行动了。与于志宁的中立不一样,三朝元勋李勣说出了一句极不负责的话:“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而当月才升礼部尚书的新贵许敬宗则更无耻地在朝中散布“庄稼汉丰收都会换媳妇,大家对天子立后何必妄生异议”之类的话。武则天故意让左右转给李治听。李义府等奸险的投机分子在李治无奈犹豫之际,赶紧上疏表请昭仪为后。于是,李治“下诏废后。诏李勣、于志宁奉玺绶进昭仪为皇后,命群臣及四夷酋长朝后肃义门,内外命妇入谒”。韩瑗连续三次谏议阻止废立,第二次严重地得罪了武则天。
武则天成功正位后,随即残忍地害死了王皇后和萧淑妃,还命改王氏姓为蟒氏,萧氏为枭氏。褚遂良则被贬为潭州都督。韩瑗上疏为褚遂良讼冤说他公忠体国,“不闻涓滴之愆,常睹勤劳之效。竭忠诚于早岁,罄直道于兹年。体国忘家,捐身徇物,风霜其操,铁石其心”,希望高宗能赦免无辜,宽大本来没有的罪过。高宗自己也承认韩瑗上疏可谓至诚至恳,毫无党派援引之心,说“遂良之情,朕亦知之”,但他态度恶劣,数落得我也太过了。韩瑗看上疏无效,“忧愤上表,请归田里”,又不准许。
武后是不会让韩瑗平稳落地的。但武后绝非后来的韦后那样有野心无政略。就在她册立皇后前大赦天下的那一天,却向李治提出要褒扬此前阻止她封“宸妃”的韩瑗和来济,说他们“面折庭争,此既事之极难,岂非深情为国”!但这种以胜利者姿态假惺惺嘉许只会在精神层面更深度地威慑政敌。当事人韩瑗忧惧弥甚,多次乞请去位,就是不许。
韩瑗贬死振州 中外以言为讳
不久,武后的全面报复开始了。一年后的显庆二年(657年),许敬宗、李义府秉承武则天的旨意,诬奏韩瑗与褚遂良潜谋不轨,胡说当初就准备以桂州为造反的策源地,才故意授遂良桂州刺史作为日后起事的外援。于是,又贬褚遂良为爱州刺史(治今越南清化),左授韩瑗为振州刺史。振州,即今天的三亚地区。韩瑗在海南两年,于659年死于贬所的振州刺史位置上,年五十四。
但一代忠良即使转徙死于天南,依然不得安宁。武后制造舆论很快废除了当年柳奭与褚遂良、韩瑗、长孙无忌、于志宁等请立的皇太子李忠。然后继续对当年阻止她上位的元老派进行全面打击。长孙无忌受重赐却不助己,尤其遭怨恨。昏庸懦弱的李治竟然听任武则天指使的打手许敬宗对长孙无忌罗织构陷,最后流贬三十年宰相、三朝元老加亲娘舅长孙无忌于贵州,并最终逼其自杀于贬所。已经命归黄泉的韩瑗,依然被污蔑与长孙无忌通谋。诬陷韩瑗在获罪前就曾借废太子李忠事串通挑拨长孙无忌:“柳奭、褚遂良劝公立梁王为太子,今梁王既废,上亦疑公。”等到长孙案案成之后,许敬宗就进一步收网迫害韩瑗等,对李治说:“无忌谋逆,由褚遂良、柳奭、韩瑗构扇而成。”李治于是下诏追削褚遂良官爵,并除去柳奭、韩瑗士绅身份。
但史书上说韩瑗“卒官”,可见韩瑗死于除名前。除名是在显庆四年五月前,也就是说韩瑗卒于659年四月前。但山川阻塞,长安并不知道韩瑗已死。于七月派御史去振州把韩瑗用枷锁押解进京,并命当地官员簿录其家,即充当官奴。然后就在当月命李勣、许敬宗等再覆核长孙无忌的事,许敬宗遣中书舍人袁公瑜到贵州逼迫无忌令自缢。李治下诏斩决柳奭、韩瑗。使者到了才知道,韩瑗已死,最后开棺验尸后才回去,抄没全家子孙配徙岭表。韩瑗的小舅子驸马都尉长孙铨、无忌之族弟也,被牵连流巂州后被县令仗杀。韩瑗妻的从子凉州刺史赵持满被诛,死前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尸于城西,亲戚都不敢去看,友人王方翼仗义收而葬之。王方翼后也因与王皇后同族被流放崖州,不幸的是其后人王备在玄宗朝也因故长流珠崖郡。
韩瑗贬死海南振州,其忠义和怨情,世人皆知。这事对当时的风气影响非常坏,据说“自褚遂良、韩瑗之死,中外以言为讳,无敢逆意直谏,几二十年”。(《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唐纪十六)武后自己更是了然。神龙革命(705年)后,被逼退位的武则天在风烛残年中留下诏书:“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王、萧二族及褚遂良、韩瑗、柳奭亲属皆赦之。”算是亲自恢复了韩瑗名誉、官爵。贞观十七年(643年),凌烟阁上图画功臣二十四人,长孙无忌居第一。宣宗大中初(847年),画像,续图凌烟阁三十七人,韩瑗排第六(《新唐书·忠义列传》)。而迫害韩瑗的李义府、许敬宗则被史家列入《奸臣传》。
另外,从明哲保身到半推半就,最后甚至助纣为虐的李勣其孙徐敬业因讨伐武则天被族诛,李勣自己也被剖棺戮尸。于志宁当初中立不言,态度暧昧,武后也很不爽,借此案一块罗织进去,免官,被贬出京城,降为荣州刺史,于氏贬者九人,其他族人避祸远徙。这也算是沉默的代价吧。其后人于梲还曾一度流贬振州司户。梳理谪琼的第一个宰相被贬的来龙去脉,让我们看到善恶忠奸、是非因果终究会昭彰于世,而在邪恶面前的沉默者也终究难以苟且自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