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自然资源

家乡区县: 成都市武侯区

水资源

成都市降水丰沛,年均水资源总量为304.72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31.58亿立方米,过境水184.17亿立方米,基本上能满足成都市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用水的需要。主要特点:一是河网密度大。成都市有岷江、沱江等12条干流及几十条支流,河流纵横,沟渠交错,河网密度高达1.22公里/平方公里;加上驰名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库、塘、堰、渠星罗棋布。2004年有效灌溉面积达34.5万公顷; 全市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61.5万千瓦。二是水质优良。成都地处长江流域上游,河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地下潜流和融雪组成,在流入成都平原之前,河道主要在高山峡谷之间,受人为污染极小,因而水质格外优良,绝大部分指标都符合国家地面水二级标准的要求。
土地资源

成都市土地资源有以下特点,一是土地类型多样。按地貌类型可分为平原、丘陵和山地;按土壤类型可分为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黄壤、黄棕壤等11类;按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可分为耕地、园林地、牧草地等8类。二是平原面积比重大,达4971.4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0.1%,远远高于全国占12%和四川省占2.54%的水平;丘陵面积占27.6%,山地面积占32.3%。三是土地垦殖指数高。土地肥沃,土层深厚,气候温和,灌溉方便,可利用面积的比重可达94.2%,全市平均土地垦殖指数达38.22%,其中平原地区高达60%以上,远远高于全国10.4%和四川省11.5%的水平。
气候资源

成都市位于川西北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交接地带,具有自己特有的气候资源:一是东西两部分之间气候不同。由于成都市东、西高低悬殊,热量随海拔高度急增而锐减,所以出现东暖西凉两种气候类型并存的格局,而且,在西部盆周山地,山上山下同一时间的气温可以相差好几度,甚至由下而上呈现出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等多种气候类型。这种热量的垂直变化,为成都市发展农业特别是多种经营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二是冬湿冷、春早、无霜期较长,四季分明,热量丰富。年平均气温在16°C左右,≥10°C的年平均活动积温为4700~5300°C,全年无霜期为278天,初霜期一般出现在11月底,终霜期一般在2月下旬,冬季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5°C左右,最低气温在0°C以下的天气集中出现在12月中下旬和1月上旬,少部分出现在1月中下旬,平均气温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高1~2°C,提前半个月入春。三是冬春雨少,夏秋多雨,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900~1300毫米,而且降水的年际变化不大,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的比值为2:1左右。四是光、热、水基本同季,气候资源的组合合理,很有利于生物繁衍。五是风速小, 广大平原、丘陵地区风速为1~1.5米/秒;晴天少,日照率在24~32%之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1042~1412小时,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83.0~94.9千米/平方厘米。[6] 成都极端最低气温为-5.9℃,大部分区市县出现在12月,少部分出现在1月。据成都市气象局网站公布的《成都市常年各月风向、风速、降水气候资料》显示:成都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成都市常年最多风向是静风;次多风向:6、7、8月为北风,其余各月为东北偏北风。
生物资源

成都市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生态环境多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据初步统计,仅动、植物资源就有11纲、200科、764属、3000余种。其中,种子植物2682种,特有和珍稀植物有银杏、珙桐、黄心树、香果树等;主要脊椎动物237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牛羚等;中药材860多种,川芎、川郁金、乌梅、黄连等蜚声中外。[6]
矿产资源

主要集中在西部边沿山区的彭州市、都江堰市、崇州市和大邑县;天然气探明储量16.77亿立方米,远景储量为42.21亿立方米,主要集中于蒲江、邛崃、大邑、都江堰和金堂一带;钙芒硝储量全国第一,高达98.62亿吨,主要集中于新津县和双流县;多种金属矿产资源则相对集中于彭州市。三是共生矿多。

Gloria(2015-05-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