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上饶简介

家乡区县: 江西省余干县

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乡镇企业的发展,来源于小水电的发展。1958年开始搞小水电建设,当年建成小水电站12座,装机容量442千瓦。区内乡镇企业是在农村手工业合作化后,经由社队企业发展起来的。1956年,加快了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建成手工业生产合作社458个,合作生产小组138个,社(组)员24536人。1957年,全区手工业劳动者基本实现了由个体所有制过渡到集体所有制的变革。但手工业社(组)还是手工作坊,规模小,行业单一,产销局限于“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队企业才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乡镇企业的发展,为繁荣农村经济,缩短城乡差距,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开辟了灿烂的前景。

2012年,上饶市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552.53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3.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350亿元,达到389.7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0.54%;股份制、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继续快速增长。主要产品产量平稳增长。服装为5288.4万件,发电量为63.6亿千瓦时,十种有色金属为19.5万吨。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41.10%,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07.93亿元;实现利税186.75亿元,其中,利润109.20亿元。园区经济集聚效应突显。实际开发面积达到81.0平方公里;已投产企业达858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12.69亿元;实现利税195.38亿元,安置就业人员19.06万人。广丰、玉山工业园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重点工业园区,横峰工业园升级为横峰经济开发区。建筑业持续较快发展。全市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10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30.1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592.2万平方米。[23-24]

第三产业

历史上,上饶地区的商业就曾占有一席之地。远在西周时,洛阳至广州的通京大道途经上饶,是历代通往海外的官商大道。秦时,境内番阳(今波阳)县治“帆樯四达,商贾辐辏”,称为“吴楚间一大都会”。唐、宋以来,随着采铜、炼铅、制陶、造船、纺织、造纸、铸钱以及粮、油、茶、渔等生产的发展,区内许多集镇成为周围各省区物资的集散地。五代时,余干瑞洪成为“闽越百货”集散地。明清时,铅山河口镇称为“八省码头”,有“买不尽的河口,装不完的汉口”之说。清时,以鄱阳镇及河口镇两大集散市场为中心,沿饶河、信江两大流域,形成区境内外物资交流网。自20世纪30年代起,公路、铁路修成,陆运不断发展,集散中心逐渐转向上饶市。新中国的成立,加强了专(地)区驻地上饶市中心市场的地位,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1949年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082万元,1952年为8601万元,19

云碧峰国家森林公园(16张)

57年为13442万元,1962年为18772万元,1965年为25534万元,1975年为42612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商业实行改革,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在坚持发挥国营商业在商品流通中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发展集体商业、个体商业,全面繁荣集市贸易市场。全区各县(市)先后成立贸易中心,强化内联外引,开拓经营,加强横向联系,很快形成了多成份、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商品流通体制。加之地处周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有利条件,1985年商品零售点达27984个,社会商品零售额跃为11亿元。1990年上升到20亿元,其中集市贸易成交额接近6亿元。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53-1990年平均每年增长8.7%,1986-1990年平均每年增长13.3%。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6.9亿元,增长15%。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额比重逐步提高。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额93.2亿元,占贸易业的比重为21.8%。信州区、婺源县获批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县(区);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综合试点建设扎实推进,全市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44个;商品总成交额207.3亿元。“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扎实推进。全国第三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顺利启动。

朱建亚(2015-05-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