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又叫元夕,元夜,也称上元节。是日夜,是新年中的第一个月圆夜。又因各个朝代都有在元宵节观灯的习俗。所以又称元宵为灯节。
元宵节习俗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据资料记载及民间传说,正月十五西汉中期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汉武帝正月上元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曾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但是,把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却是在汉魏之后。东汉时期,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公元58年至公元76年),因明帝刘庄提倡佛法,又恰逢蔡忄音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佗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刘庄为弘扬光大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的加入而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元宵节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之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京都长安的灯市规模宏大,燃灯5万多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家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余间,高150多尺,金光璀璨,蔚巍壮观。唐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正月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正月初八至正月十八整整10天。到了清代,满族人入主中原,宫廷不再举行灯会。但民间的灯会仍然很兴盛,很壮观。灯会时间从正月十二至正月十六缩短为5天,这个时间一直延续至今。
在商丘,元宵节是境内民众重视的民俗大节,无论城乡,闹元宵的气氛都十分热烈,体现了商丘人特有欢度佳节时的狂欢精神。但是,传统元宵节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逐渐被日常生活所消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元宵,商丘人称其为“汤圆”。元宵节这天,城镇居民几乎家家户户煮汤圆。农村居民,有的煮汤圆;有的做油茶,在油茶放些扁食或粉条,俗称“鲤鱼钻沙”或“金丝缠元宝”。
在商丘的一些乡村,民众除吃汤圆、喝油茶、闹元宵外,差不多家家户户都要用白面或各种杂面制作各种灯窝窝。在窝窝中倒上点植物油,用通气的庄稼秸秆作灯稔,即把灯窝点燃。一般是,自己属相为什么动物,就制什么动物形象的灯窝。养家畜家禽的农户,还要把有畜禽形象的灯窝窝点亮后放在圈中或窝上。
境内部分乡村,男子在元宵节的晚饭后要上坟,在自家先人的每个坟墓均点上一个面制的灯盏,叫送灯,给回家过年的先人回坟照路,使先人回坟安息。20世纪90年代后,制作面粉的农家越来越少,多用蜡烛代替面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