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翠的松柏,高耸的大山,养育着石桥头村勤劳创业的800儿女,也孕育了人民的好书记、大家信任的主心骨——李昆鹏,这位80后村支书被选为祁东县第十六届人大代表后,又被补选为湖南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本次第九届村两委换届选举,他又因工作能力突出高票连任石桥头村的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他以自己既平凡又不俗的工作成绩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做了最好的诠释。 少年励志,白领回乡甘当“村干部”
2007年下半年,在衡阳务工年薪逾十万的李昆鹏得知家乡欲修村级公路,可是谁来领头呢?谁又来解决修路达20万元的自筹资金呢?联想到平时老百姓雨天两脚泥泞,晴天满身灰尘的情景,“小李子”毅然辞工回家,并做好了自己叔叔的思想工作,一次捐助12万元,再多方筹措,打出了两条共1.75千米的高标准水泥硬化路,贯穿了全村8个组,改变了昔日的面貌,给全乡各村起了好头,给全乡在外的知名人士树立了榜样,以致后来全乡的知名人士捐资热情高涨,全乡公益事业捐建规模超前,这里有李昆鹏浓墨色彩的一笔。村里的群众发现这个孩子没有私心杂念,是个当家作主的好料子,2008年推选其为本村的主任,这个80后年轻小伙子便挑起了富民强乡的责任和重担,走向了新的征途。
率先垂范,狠抓组织力当“领头雁”
农村经济发展,只有扎实抓好农村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才能更好地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在工作中,李昆鹏坚持把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关键,加强以村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从加强村党支部工作规范化建设入手,建立健全支部议事决策,组织生活等规章制度,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力。配齐、配好两委成员,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团结协作。健全组织生活,狠抓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健全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党员议事和村民户代表会议制度,村务民主决策制度,村民代表评议干部制度,推行村财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等各若制度,促进村各项工作的民主化、规范化、确保村工作有序运转。认真做好群团组织建设,做好村级后备干部培养,积极发动群众推荐肯学习、有知识、懂科学、能致富的优秀青年和妇女加入党组织,为党组织输送了新鲜血液,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增添活力。两年来,石桥头村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名,发展党员2名,培养村级后备干部4名。制度建好了,人员配齐了,村里的村级服务活动场所还未建立。李昆鹏意识到,没有村部,就代表自己还不是一个合格的村支书。而建村部、选址是一个大难题,由于农村风俗观念,原先的定址招来了同姓的他村人员的阻挠,李昆鹏没办法,只有重新定址,为了赶进度,村部从定址到主体工程完工只用了十天,为了省资金,李昆鹏自己上房顶盖瓦,并自己掏腰包、借钱建村部。村部一建成,李昆鹏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老父吵过架,受过同姓他村人员的威胁,还背负了三万多元债务。不过看着村部建成功,全村党员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李昆鹏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通过李昆鹏不懈的努力,全村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和纪律意识明显增强,学习的态度端正了,工作劲头足了,办事的效率提高了,村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出来了,基层党组织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作用更加突出了。
倾注热情,引导致富敢当“带路人”
石桥头村穷山恶水,经济十分落后。面对该村落后贫困的现状,李昆鹏同志到岗后,迅速进入角色,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沉下身子,主动融入群众中,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探寻发展路子。在吃透村情基础上,充足实际,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思路,制定了石桥头村三年的发展规划。为了改变困境,早日让群众过上富裕生活,李昆鹏同志积极采取多方式、多渠道引导群众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帮助他们了解市场供求信息,帮助他们理清发展思路,调整农业种植和养殖结构,大发展农村经济。石桥头村山地资源丰富,李昆鹏紧紧抓住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契机引导群众大力发展林业生产,种植油茶、板栗、柚子等经济作物。为了改变村民原始的种植方式,增强科学种植的意识,李昆鹏同志主动与相关部门联系,邀请林业专家对自然村的种植户进行集中授课、培训,并发放种植书籍,组织种植示范户外出参观学习。目前,该村林木面积1100亩,其中油茶220余亩,板栗80余亩、柚子170余亩, 年收入达60多万元。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李昆鹏十分重视扶持有积极性的农业发展带头人,利用带头人在群众中的示范作用,带动群众走经济发展的路子。该村七组的王和平等几个村民一直积极发展鸡、鸭、鱼立体养殖业,但他们的技术、场地对大规模养殖来说有一定的局限性,李昆鹏多次上门请县畜牧部门、科协的专家到村开展科技下乡活动,让村民直接向专家咨询,请教有关养殖的科技知识,全面提高村民的养殖技术,并积极帮助村民争取规模养殖补助款项,让村民的养殖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李昆鹏还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引导和鼓励村富裕劳动力外出创业、务工,全村外出务工达300人,年实现劳务输出创收100多万元。通过严格山林管理,充分利用林、竹资源、油茶种植等增加村财政收入,2011年村财政收入达2万元,2012年村财政收入预计达3万元。
呕心沥血,夯实基础乐当“老黄牛”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李昆鹏的心愿,也是他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村里的水渠由于年久失修,已坍塌废弃,为了开创优质的“双季稻”产区,改善800民众的生活,修好这条群众生活“命脉”。2011年底,冒着刺骨的寒风,李昆鹏带领班子成员,调集了30多个劳力,早出晚归,奋战了月余,修好了一条贯穿本村南北共2.1千米的高质量水渠,而自己却背负了4万多元的债务。同时农网改造又摆上日事议程,为了改善全村用电状况,满足全村的用电需求,村里对全程七千米的线路及配件进行了更换,新增了一台变压器。李昆鹏既当指导员,又当战斗员,身材瘦小的他背横档、夯基础施工现场总能看到他那劳碌的身影。看到又黑又瘦的他,该村7组当大厨的刘俊放下了手中的铲勺,加入了村里网改的义务劳动。通过大家的努力,村里的基础设施由弱变强,彻底改变了原貌,改善了民生。自然这位村支书在老百姓的形象也更高大了。
排忧解难,维护稳定勤当“调解员”
农村的信访维稳工作是一项硬性工作,不但需要平时的正确引导,更需要求真务实的态度向群众服务,解决其实际困难,提供无私的帮助。李昆鹏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当初的就职誓言,为百姓排忧解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2012年3月,该村3组的李武林精神病双发作了,在家里又打又闹,家人都吓坏了,送大医院医治,又需要大笔医疗费,真是愁苦交加,李昆鹏闻讯赶来了,用自家的车送李武林到衡阳市精神病医院就诊,为其垫交了医药费,使李武林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也解了其家人燃眉之急;今年6月份,该村6组李小春的女友华娟患有严重的忧郁症,在家又打又闹,甚至有轻生倾向,为了治好华娟的病,李小春决定送其回老家河南周口市,向李昆鹏求助,李昆鹏二话没说,驾车行驶了2400多公里,送华娟到了河南老家,而且做好华娟父母的思想工作,还自掏腰包给华娟父母见面礼,给华娟垫医药费、生活费;2011年8月,该村8组村民李明细、李明刚因多年积怨,关系紧张,因日常小事又发生了争吵,还上升到了肢体冲突,李昆鹏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制止了双方的行为,并开车送双方到县人民医院就诊,为双方垫付了检查费、医药费,又做了大量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事后,双方当事人看见自己的行为给对方造成了伤害,更给李昆鹏带了诸多麻烦,双方都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愿意和解,终于这对多年的冤家在李昆鹏的教育和感动下,握手言和了,李昆鹏心头的大石也放下了,他明白自己的努力和心血没白费。
忠职履责,心系群众勇当“传声筒”
李昆鹏是祁东县第十六届人大代表,今年1月又被补选为湖南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当选以来,他积极发声,为群众的切身需求鼓与呼。了解到马杜桥乡20个村还有7个村电网未进行任何改造,有7个村电网改造不彻底,电杆、电线老化严重,杆倒线断的现象随时可能发生,到了晚上的用电高峰,群众连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都开不了,而类似马杜桥乡这种状况的乡镇还有不少,他积极走访、深入调研,于省人大会期间上交了《加快祁东县农网改造进度》的提案。去年的衡邵大旱给当地群众的生活生产带来了非常大不便,身为农村人,他深知干旱对农户来说意味着什么,便又在省人大常委会上建言献策,提出了综合治理“衡邵干旱走廊”的提议。4月18日,市长周海兵来祁东县走访视察,并召集“两代表一委员”座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他又积极发声,就农网改造、双江口河上游水系江堤护砌、河道疏浚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做了发言。有人问他,石桥头村的农网改造早已完成,你还去管其他村的闲事干什么?他说,“我不仅是石桥头村的支书,还是县、省两级的人大代表,不能只顾着做好自己一个村,既然大家信任、推选我做了代表,就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为群众的利益去奔走呼号,这是我职责。”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作为支书,在李昆鹏的带领下,村里这一年来还修筑水毁公路3处,共计200米,加固江堤900多米,环境综合治理常态化,村务、财务公开有序,换届选举风清气正,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各项利民惠农政策贯彻到位,真正做到了政通人和,万象更新。作为代表,李昆鹏的积极建言为上级部门决策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屡次得到省、市、县领导的重视和采纳,为群众解决了许多实实在在的生活生产难题。因此,李昆鹏也就成为了大家公认的好书记、好代表,大家一致评价其为:建设型、开放型、实干型的好支书、好代表,希望他能再接再励,在前进的道路上谱写更加壮丽的青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