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盐的老故事

家乡区县: 沙坡头区

      中卫有个莫家楼(原创) 在塞上江南宁夏川,流传着这样一个小故事:三位出门人路遇住店,宁夏人都有睡热炕的习惯,但旅店的热炕只能睡一个人,其他人要睡冷床,有人提议看谁把自己家乡说的高,谁就睡热炕,银川人先说:“银川有个北塔,离天还有丈八”。中宁人接着说:“中宁有个牛头山,扎起胳膊够着天”。中卫人是莫家楼的,灵机一动脱口而出:“中卫有个莫家楼,半截入到天里头”。赢得了睡热炕权,莫家楼也因此名扬宁夏山川。

   莫家楼是个村庄名,过去有没有楼老辈人也说不清楚。顾名思意,应该有过楼吧,仅记得儿时,村里有一大土台,高约两丈,方园亩余,土质坚硬,久经风雨侵蚀,显得满目疮痍,台顶上长满野枸杞,也许是迷信的缘故,没有人去动土台的土,看样子有些年头了,我想这土台大概就是莫家楼的台基吧。据说清朝同治年间,台上建有楼,后来被土匪烧了,只留下这个风水堆。直到五十年代末,学校组织五、六年级学生,十几人拉一辆大轱辘车,拉土台的土垫操场。土台从此消失了,也算为莫家楼发挥了“余热”。 其实莫家楼的出名,也不是吹牛吹出来的。早在三十年代的《西北日报》就以“人烟稠密、风景佳丽,人民生活比别的村子宽裕的多”赞誉之话。报导过她。打破沙锅问到底,说来话长了。 天 时 光绪32年(1906年),内蒙古察汉池盐池作为外债抵押,盐税权划归比利时国,在中卫新墩设仓销售,使新墩商业日趋繁荣,后来由于盐运业务扩大,建仓设场需要不少耕地,大盐商尽盛魁老店主刘尽善联络家乡人和莫家楼绅士,让出自家耕地,欢迎盐务局迁往莫家楼。遂大兴土木,于民国十四年(1925),由莫家楼解放后第一任乡长莫忘忠的祖父包工建设盐局。历时4年,建成办公、生活用房及库房80余间,土夯围墙高丈八,底宽九尺,上宽六尺,有防守女墙,四角有岗楼。高大的砖雕拱门上“比商卜内门盐碱公司,中条盐场公署”两名并列,由三名比利时人和中国盐务人员共同管理。可谓中卫最早的中外合资公司。 1927年盐税权收归国有。成立甘肃省中卫盐务局.进行盐务储运、官督商销。内设产盐局、盐税局、辑私局和盐警队固定职警人员一百一十余人,冬季大忙,临时增佣工百余人。内蒙察汉池的盐用骆驼运往莫家楼盐局,路上要走七八天,从入冬到来年春季每年投入的骆驼近10万峰次,仓房灌满盐后,另有百尺见方砖砌围墙用于露天诸盐,装满的盐堆呈一高数丈的银色“金字塔”,俗名盐坨,蔚为壮观。运盐驼户有蒙族,他们的骆驼叫蒙驼每一链骆驼前有一峰供骑坐的骆驼,驼鞍很漂亮。也有回,汉族驼队,拉骆驼的人步行,没有专供骑坐的骆驼。 抗日战争爆发,日寇占领呼和浩特,吉兰泰盐池运输的道路中断,只能由中卫转运,此时四川、陕西、河南盐源告急,又求之于莫家楼,于是莫家楼盐业市场大热起来,运销量超过了抗战前的三倍,加之中卫处于抗战大后方,相对较安定,成为外地商人蜂拥而来投资的理想选择。 入冬后,莫家楼每天有上千峰骆驼进出,从北沙窝到莫即楼一路绵延数十里的驼队,非常壮观。这些驼队返回时,购买米面、布匹、白酒、茶叶等物。莫家楼的盐再用十几辆牛车转到黄河边,装船渡河,然后装马拉胶车运往固原、平凉陕西等地。返回时又运进红糖、干果、布匹、棉花、药材等货物,从内蒙到甘陕,形成一条千里商贸之路。

   盐务局迁到莫家楼,产生了连锁反应,地产开发带动建筑,建筑带动木工、瓦工、杂工,从而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莫家楼的一般村民有的被雇佣去盐库背盐、装盐被称作盐夫子,有的赶车运盐,叫车户;女人缝盐袋封口叫缭包子的。有的开磨面坊,有的做小生意。这里的有钱人比别处多,主要是地主官僚、商人、盐局职员,许多盐工、长工生活贫苦,无房无地甚至家无隔夜粮,还有更穷的鳏寡老人、乞丐和妓女。 “老羊皮袄狗皮帽,骆驼蛋蛋毡辄老”,是中卫人冬天四大宝,驼粪俗称骆驼蛋蛋,晒干后用于生火取暖做饭,莫家楼的人大多不用煤碳,家家炕前连一火炉,炉膛和一般炉子不一样,呈上大下小,鸡窝一样,俗称鸡窝炉子,生火时抓一把麦柴点着,倒上驼粪,上坐一沙锅,炉火被吸得呼呼响,一会儿炕也热了饭也好了。小孩子半夜起来跟着骆驼转,捡拾驼粪,家家房上晒满骆驼蛋蛋。有了这么多来往的驼队,车辆,需要住宿,人需吃喝,驼需草料。由此派生出许多车马店、驼店、商铺,莫家楼又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市场。吸引了九省十八县、四十六种姓氏的人到这里做生意,有蒙、满、回、汉四个民族,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创繁荣。街道两边店铺鳞次栉比,这里有山、陕、鲁、豫人开的大店,也有平凉天水人开的小铺,还有提蓝叫卖1小贩、卖油郎。棉布绸缎、烟酒糖茶、针织百货、香表火柴、陶瓷五金、文具纸张、干果调料、米店面铺、碾房磨坊、油房醋坊,回汉饭馆、风味小吃、中医西药,还有赌场、烟馆,应有尽有,难怪有人说:“中卫城里有的莫家楼都有,中卫城里没有的莫家楼也有”,莫家楼当时较大的字号有“尽盛魁”、“鸿泰店”、“春兴永”、“中兴泰”四大富商,其中势力最大的是“尽盛魁”自有骆驼三百多峰,店铺十七处,市房一百多间,店员二三十人,是全省闻名的富商。四合院外有花园,奇花异树,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村民也可入内观赏。另外在中卫新墩还有一处更大的别墅花园,被马鸿魁看中,这期间正值尽盛魁钱柜被盗,警察严刑逼供,酿成冤案,惊动了驻军及《宁夏民国日报》,上诉状递到了马鸿魁手中,东家刘汉卿原本忠厚诚实,这次外出归来,遇到这件麻烦事,吓得跑到定远营,送“宝雨衣”一件,请王爷说情,并将新墩花园大门重修,加横额“颐养太和”送予马鸿魁,又为被冤人补赏损失,赔情道歉,披红挂绿,恢复名誉才了结此案。次次被盗500元,送出的何止万金。

     刘汉卿能赚钱会花钱,因祸得福,后被马鸿魁封为宁夏省参议。他家上堂屋的中堂上写着“创业难,创业难,创起家业如登山,五更起,半夜眠,唯恐儿孙后来难。”的治家格言。 (附) 莫家楼三字经 莫家楼的人口来自五湖四海十八个省市,有一百多个姓氏。主要来自北京、天津、上海、 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河北、湖北、四川、安徽、江苏、浙江、甘肃、宁夏、内蒙、广东、湖南等省市自治区。 主要姓氏列举一百零八个如下: 姬周曹魏,陈史莫王,秦齐吴岳,赵宋李唐,爱新觉罗,孙刘关张,焦好艾戴,程谢欧阳,孔孟郭何,金俞杜姜,沈胡代陆,毛候拜蒋,拓仲麦田,苏紫葛黄,龚郑肖姚,蔡朋文房, 扈门倪段,林海薛袁,高潘贾单,谭范洪汪,龚朱牛马,黑柳白杨,韩董阎夏,瞿任辛常, 邱冯许徐,施展温梁,竺贺樊雍,鲍罗万章。 地 利 莫家楼地处黄河北岸,距河沿不足一里,距中卫城十里.黄河出黑山峡后像脱缰的野马,横冲直闯,把卫宁平原切割得叉河如网,险滩遍布,这段黄河,古称鸣沙河。唯独莫家楼段,因地理原因形成瓶颈,水大河深,是不可多得的天然黄河九曲古渡,这也是盐务局设在莫家楼的一个主要原因。渡口除随时渡人的羊皮筏子外,尚有木船20多只,又形成码头集市。七十年代发展148马力小渡轮五艘,60吨大渡船五艘,有固定工人80多人,有时仍不能满足需要,过往车辆经常排成长串,需等一两天才能过河,渡口一度成为非常吃香的单位。 自从北魏边防守将刁雍在这里(今中宁)造船往五原运军粮,首开黄河水运之先河,莫家楼又是兰州、青海至包头的水上运输必经之地和水运货物集散点。大牛皮筏、木排时有停靠。“沙锅煮着山芋蛋,羊皮筏子赛军舰”,黄河上长途运输的皮筏多为牛皮筏,大的牛皮筏由100多个牛皮囊缀成,载重万余斤,筏上如张设帐幕,则成为一个宽敞的水上行宫,借助河水一天就能航行100多里。台湾作家林黎解放前曾乘牛皮筏从兰州经莫家楼到银川,有诗纪实道:“空囊实气膨膨胀,任重途遥泛大荒。湍急凝神穿峡过,银川千里半朝航”。 木排主要用于运输木材,将许多圆木连成大排,放进黄河顺水漂流,到达目的地交货后,放排人乘车或骑驼返回。 羊皮筏则用于短途运输和渡人,“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中卫上下河沿的烟碳、香煤、砂锅、瓦盆,上游甘肃五佛寺一带特产软儿梨(兰州话,中卫人叫软梨子),大多装皮筏运到莫家楼销售,软儿梨皮薄、肉厚、汁丰、绵甜爽口、回味无穷,冬贮冻成冰蛋,放入冷水中浸泡一会儿析出一层冰,果肉化成一包香水,一口气吸入嘴中,冰丝丝,甜津津。沁人脏腑,胜过任何新潮饮料,如有头疼脑热发烧咳嗽之疾吃上两个软儿梨,病疼顿消。中卫以下及别地无此水果。 2927年,为避开腾格里沙漠的侵害,甘肃省将原宁兰(银川至兰州)古道中卫经沙坡头、营盘水至兰州段废弃,改由莫家楼渡黄河经寺口子、兴仁堡、靖远达兰州。莫家楼成为银川平原通往固原、平凉、兰州、西安的要津,南北旱路、东西水路的交通枢纽。 1933年架通中卫至银川电话线路,1938年架通的中宁至兰州防空电话线,1940年架设中卫至中宁、银川有线电报军用民用专线均从莫家楼渡口过河,耸天林立的过河线杆自成一景。

   由渡口向北通往北山铁、煤、金矿区及内蒙边境有一条战备通道,莫家楼渡口又成为名符其实的战略要冲,七十年代在附近的山下驻重兵防守,并在莫家楼黄河上进行搭桥演习,半天之内一座能通过军用车队的浮桥就完成架设、拭行、拆除全过程,黄河天堑瞬间变通途,可谓兵贵神速。 1959年4月中国第一发地空导弹就是通过这条战备路运往中卫北缘的甜水井地区发射成功的,徐光达、张爱萍、万毅、钱学森等亲临现场观看。接着于1959年10月7日国庆十周年之际用此型地空导弹在京津公路18000米上空击落台湾派遣由浙江沿海进入大陆骚扰的高空侦察机,创造了首次在实战中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的鲜为人知的世界之最。 1949年9月18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宁夏南路部队由兰州经靖远从莫家楼渡口过河,迫使八十一军起义投诚,莫家楼民众高举彩旗,抬着三牲,到渡口迎接解放军中卫和平解放。中卫和平解放。 人 和 莫家楼的繁荣也造就了一批人才,七十三行文才武将,其事迹一言难尽,仅从当地人给他们起的外号可见一斑:如王会计、宋队长、田医官、何待诏、赵厨子、莫铁匠、何皮匠、张木匠、李把式、孙锅盔、雍干烙、王枣糕、张船匠、马排匠、马铜匠、康二胡、徐戏娃、牛画匠、莫阴阳、邱裁缝、王屠户、李斗行、赵局长、唐营长、白参谋、邵队长、花公鸡、抓破天等等等等。 中卫二毛皮倍受南北客商青睐,莫家楼的民勤裁缝和河南籍皮匠是鞣皮制裘的高手,生意应接不暇。 蒙族人喜用铜器如铜锅、铜壶、铜酒器、铜刀鞘之类,马铜匠的手艺远近闻名,每逢冬季,上门的蒙族客户络绎不绝,他所在的巷子被叫做铜匠巷。雍干烙的“干烙子”馍,有底有帮形似盆状,小巧玲珑,吃起来酥而不碎,干而不硬,越嚼越香,装在毛口袋里几天不坏,是长途跋涉于沙漠中的驼户喜爱的必备干粮,如今已失传。

   毛杰何许人也?此人湖南藉,当兵流落到中卫,因体弱多病,穷困潦倒,身后萧条,被安置在盐务局看门打扫卫生,这毛杰写得一手好字但因身份低微,平时受压制,不曾出名,这次为马母写寿幛被当作替罪羊推出,不料一鸣惊人,他书写的“寿山福海”四个斗大行书字龙飞凤舞、风惊电挚,令马鸿魁赞不绝口,遂将他叫去,在银川任了个科长,谁知毛杰命薄福浅上任七日就一命归西了。县长周鞭子因有功被提升为宁夏省会警察总局局长。

若雨萱(2015-05-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