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的故乡到底在哪里?

家乡区县: 睢阳区

中国木兰之乡——虞城
木兰文化归根虞城
木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巾帼英雄,她代父从军的英勇壮举,使她成为在那个男尊女卑时代里的女英雄。但木兰故里在哪里?历史上曾对此争论不断。后经大量史料证明,木兰故里就在虞城。
为了更好地继承木兰精神,弘扬木兰文化,2006年5月,虞城县正式向中国民协申报虞城县为“中国木兰之乡”。2007年3月26日,“中国木兰之乡”专家考察验收组对虞城县进行验收并一致表示同意授予虞城县为“中国木兰之乡”。
木兰究竟是“谁家女”
木兰的故乡到底在哪里?历史上曾经争论不休。
徐鹏在1962年出版的第97期《中华活页文选》中的文章《木兰诗》里指出:“关于木兰的姓氏和籍贯……有人说她是谯郡人,有人说她是宋州人,有人说她是黄州人,有人说她是商丘人。”据史料记载,无论是谯郡、宋州或商丘,指的都是虞城县营廓镇周庄村小魏庄这个地方。
木兰祠位于虞城县营廓镇周庄村,现存有记载木兰身世的元、清记事碑两通,并有木兰当年辞世的陵墓。据史料记载,唐代在此处建有木兰庙。金泰和年间,重修大殿、献殿各3间,并塑木兰像。元代元统二年重修扩建。清嘉庆十一年,修祠立碑。至民国初年,木兰祠已经占地万余平方米,另有祠地400多亩,原祠三节院落,有座北朝南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和各院东西配房等百余间。大殿内塑有木兰闺装坐像,献殿塑有戎装像,后楼塑有木兰全家像。祠殿内外,有历代名人撰文、题诗、书画及香火碑60多通。1943年该祠不幸毁于战火,现幸存祠碑两通:一通为元代《孝烈将军祠像辩证记》碑,碑文详细记载木兰的身世、英雄事迹及历代修祠情况;一通为清代《孝烈将军祠辩误正名记》碑,于嘉庆十一年立。
虞城县委副书记马俊华同志离职后潜心从事文史研究,他在其研究文章《木兰故里在虞城》中,分析了近年来国内有关木兰故里的争论和疑议,用切实可信的证据一一批驳了那些认为木兰故里不在虞城的观点。
大量的史料证明,木兰故里在虞城早已为大家所认同。1981年出版的《中国名胜词典》把木兰祠作为词条已列入其中,并注明其在虞城。1990年出版的《中国测绘地图册》,在虞城西南部标着:木兰祠。
木兰精神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木兰原姓魏,因其是女儿身,故称其为花木兰。木兰是一位普通家庭的女子,在和平的环境里,她纺织劳动,具有勤劳俭朴的品质。一旦战争到来,她又能临危不惧,挺身而出,毅然代父从军,保卫父母和自己的国家。在金戈铁马的征战中,她克服了种种困难,隐瞒了自己的性别,表现出惊人的机智、勇敢和坚强。当天子赐给她高官厚禄时,她又辞官不做,宁肯返回故里当一名普通人,在富贵荣华面前不动心,表现出纯洁高尚的襟怀。
因为木兰大忠、大孝、大节、大义,她首先赢得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敬仰,同时,她的精神也净化着当地劳动人民的心灵,影响了当地的民俗。至今,当地人尊称花木兰为“花姑奶奶”,称姑娘为“花娘”。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当地老百姓都认为这天是花木兰的生日,百姓们举办庙会,共同祭奉花木兰。每月农历的初一、十五,当地老百姓到木兰祠烧香的络绎不绝。另外,在当地老百姓当中流传着许多木兰显灵惩恶扬善的故事,他们已把木兰当成了神。
最初把木兰故事改编成戏剧在社会上传播的是明代著名戏剧家徐渭。此后,随着影响的逐步扩大,木兰成了巾帼英雄的代表人物,成了社会学习的典范和楷模。京剧大师梅兰芳演出的《木兰从军》和豫剧大师常香玉改编演出的《花木兰》,更使木兰的名气远扬。
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将木兰的故事改编成动画片搬上银屏,征服了世界,木兰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2000年,香港拍摄了44集的电视连续剧《花木兰》,北大星光集团也聘请香港著名导演唐季礼拍摄电影大片《花木兰》。2000年4月,由国家邮政局发行的《木兰从军》特种邮票问世,商丘市和虞城县分别举行了隆重的邮票首发式庆典活动。2004年,由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立项,河南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歌舞剧《木兰诗篇》隆重推出,并在澳大利亚和美国演出获得成功,轰动了整个华人世界。
在虞城县及商丘市的其他地方,木兰精神更是深入人心。全国闻名的“木兰民兵班”是解放初期由虞城县稍岗乡赵庄村的11名姑娘组成的,虽然后来人员多次更换,但木兰精神却永在她们心中。她们担负着县境内陇海铁路安全的巡逻任务,几十年来,没发生过一次事故。

夏之初kai(2015-05-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