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三大家之一“侯方域”

家乡区县: 睢阳区

侯方域(1618~1654),字朝宗,明归德府(今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著名散文家。少年即有才名,参加复社,与东南名士交游。侯方域擅长散文,以写作古文雄视当世,与方以智、冒襄、陈贞慧合称“明末四公子”,与魏禧、汪琬合称“清初三大家。”著作有《壮悔堂文集》、《四忆堂诗集》。清初作家孔尚任撰《桃花扇》传奇剧本即是写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南明的兴亡。
简介

侯方域(1618年4月—1655年1月30日)字朝宗,明归德府(今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散文家,明末"四公子"之一,明户部尚书侯恂之子,祖父及父辈都是东林党人,均因反对宦官专权而被黜。孔尚任《桃花扇》戏剧,即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复社成员,文章风采,著名于时,史可法给多尔衮的回信《复多尔衮书》即为方域起草(多尔衮致史可法信则是李雯所写)。与冒襄、陈贞慧、方以智,合称明末四公子。与陈贞慧交情尤深。入清后参加科举,应河南乡试为副贡生。晚年失悔此举,著《壮悔堂文集》明志,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1655年1月30日)病逝。清初作家孔尚任撰《桃花扇》剧本即是写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
散文往往能将班、马传记,韩、欧古文和传奇小说手法熔为一炉,形成一种清新奇峭的风格,而尤以传记散文见长。《李姬传》歌颂了明末秦淮名妓李香君明大义、辨是非,不阿附权贵的高尚品德。写品行高洁、侠义美慧的李香君,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同时也写反面人物阮大铖及其他人,均有声有色,形象生动。文字简练,叙事分明,情节曲折,具有短篇小说的特点。
史载
崇祯十六年(1643年)镇守武昌的左良玉扬言就食金陵,一时人心惶惶,南京兵部尚书熊明遇以侯恂对左良玉有恩,请侯方域假托父亲的名义致书退之。不料与复社成员有仇的阮大铖趁机诬陷侯方域与左良玉联络,是要做内应。侯方域避祸宜兴,借住在陈贞慧家中,仍在弘光元年(1645年)一月被逮捕而卒获释。遭逮之际,侯以家眷托陈,并为儿女定亲,从此两不相负。不久阮大铖入弘光朝廷为官,继续迫害复社人等,将陈贞慧逮捕入狱,侯方域以数千金游说高官,才使陈贞慧获释。
乡试
今按:辛卯(顺治八年)侯方域应河南乡试,闱中所作策论五道!具载《壮悔堂文集》第八卷。其时顺治甫行亲政而尚未成年,故试策首以《勤于读书》为谏,计陈三事:《开经筵》、《亲儒臣》、《读汉书(文)》。第二策议礼,以为“人主居五帝三王之位,继五帝三王之道。治五帝三王之民,而欲废五帝三王之礼,是欲强天下以自为便利也,天下岂从之哉?”第三策论治道,应特重州县官;第四策论不可轻议治河;第五策论明赏罚,申明大法小廉之义。这五篇煌煌大文,确实下过功夫,既非一味颂圣,虚与委蛇,更未故违功令,意在被摈。如说并无用世之志,或者对满清仍持反感,实在用不着这样大卖气力。
如上持论,或不免过苛。衡诸侯方域后来的行迹,未始不以此举为悔,下一年治《壮悔堂》,又治《四忆堂》,皆曾作记。《四忆堂记》末段谓:
“或曰:‘然则子既以悔名其集,而以忆名其诗者,何也’?苟忆于昔,不必其悔;苟悔于今,不必其昔之忆。”曰:“诗三百篇,昔人发愤之所作也。余自念才弱,不能愤,聊以忆焉云尔。抑闻之,极则必复。忆之,忆之,所以悔也。”
侯方域的有《壮悔堂文集》,及《四忆堂诗集》,上记表面论时,实则论出处。“或曰”云之,即为质问:你要做清朝的官,就不必再念明朝;既念明朝,就不该“赴试猎官。”而侯方域对此质问,并没有明确的解释,只是自陈悔恨,“忆之、忆之、所以悔也!”说得再明白都没有。最可玩味的是,人间“四忆”是哪四忆?侯方域的答复是自己都弄不清楚。他的说法是,诗歌“情迫气结,纵其所至,不循阡陌,即胸中时一念及,非不历历,及欲举而告之人,固已缠绵沉痛,十且乱其七八矣”!诗以写情,原有陶诗所谓“欲辨已忘言”的一种境界。但侯方域的四忆,胸中历历,只是不愿告人而已。所可断言者,此四忆中,必有陈贞慧与吴次尾的《留都防乱揭》及李香君的《桃花扇》在内。
从侯方域的遗作中去考察,有种种证据显示,辛卯乡试一举,痛悔失足,内心之抑郁自恨,较之吴梅村有过之无不及。而形之于文字吟咏者,则再三自道本心清白,若深恐人不信,致吴梅村书,劝其不可复出,固为变相的表示他决无意于做新贵!而最可玩味者,则为《致方密之书》,此书见《壮悔堂文集》“遗稿”。侯方域于顺治九年治壮悔堂,编定文集。越二年下世,此两年中所作,由其同窗任元祥编为《遗稿》,附文集后,任序明言:“此侯子壮悔堂集成之后所作”,亦即辛卯乡试以后所作。
刚正品质
按:方以智曾随永历入广西,而于顺治七年清兵陷广西平乐村时逃禅。《南疆绎史》云:“及大兵入,知其为粤臣,物色得之,令曰:‘易服则生,否则死;袍帽在左,白刃在右,惟自择。’乃辞左而受右,帅起为之解缚。谢之,听为僧,遂披缁去。”侯方域致方密之书,虽以其出家之事为发端,“大喜故人相见之有期”,而作书当在一两年,借衣喻意,其文如此:
仆与密之交游之情、患难之绪,每一触及,辄数日营营于怀。及至命笔,则益茫然,无从可道。犹忆庚辰,密之从长安寄仆浆丝之衣,仆常服之;其后相失,无处得密之音问,乃遂朝夕服之无敌。垢腻所积,色黯而丝驳,亦未尝稍解而汗濯之。以为吾非密之故也。
乙酉,丙戌后,装与今时不合,始不敢服;而薰而置诸上座,饮食寝息,恒对之欷?。病妻以告仆曰:“是衣也,子之所爱;吾为子稍一裁剪而更之,以就时装,即可服矣。”仆急止曰:“衣可更也,是衣也。密之所惠,不可更也。吾他日幸而得见吾密之,将出其完好如初者以相示焉。”盖仆之所以珍重故人者如此。密之或他日念仆,而以僧服相遇,仆有方外室三楹,中种闽兰粤竹,上悬郑思肖画无根梅一轴,至今大有生气;并所藏陶元亮四宋以后诗篇,当共评玩之。
此文主旨,即在表明不忘旧,不愿迁就“时装”。所谓“时装”者,是清朝的服饰,而方以智所赠的丝衣,为明朝的服装。“吾他日幸而得见吾密之,将出其完好如初者以相示”,极道不负初心。末以郑所南,陶渊明自许,无异自誓毕生做遗民。文章作得很好,委婉尽致,含蓄甚深,但字里行间,不免有辟谣的意味。
侯方域的心事与吴梅村相同,论出处形迹,侯不如吴之显。但为新朝谋画及颂扬的文字,已传播于天壤之间而无所逃,百计思辩,终有着不得力处。其内心的痛悔,实过于吴。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底,以三十七岁的壮年,遽尔下世,说他抑郁以终,或者贲恨以殁,皆无不可。嘉庆十九年,其裔孙资灿重刻《壮悔堂文集》,删落《豫省试策》及顺治九年所拟《拟上遗官致祭先师孔子阙里群臣谢表》等文,是深知乃祖心事而特为亲者讳。笔者今发三百载之覆,直抉侯公子当日心事,实所不忍,但《壮悔堂记》自言:“壮果能悔,其尚愈诸;犹但恐余之不能悔也!夫知过而能内自讼,君子许之。”则表白其痛悔,正所以彰贤者,或为泉下精灵所默许。
赞誉
侯方域殁后,吴梅村过河南,有《怀古兼吊侯朝宗》七律一首:
“河洛风尘万里昏,百年心事向夷门。气倾市侠收奇用,策动宫娥报旧恩;多见摄衣称上客,几人刎颈送王孙?死生总负侯赢诺,欲滴椒浆泪满樽。”全用信陵君与侯嬴的故事,而“死生总负侯赢诺”一句,自注:“朝宗归德人,贻当约终隐不出;余为世所逼,有负夙诺,故及之。”有此一诗一注,胜于侯方域自辩清白者千万言。其实,吴梅村如欲自剖,何尝不可以侯方域孟浪赴试一事,借题发挥?而宁愿屈己以尊人,古人风义盖如此!

夏之初kai(2015-05-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