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特色年例

家乡区县: 广东省化州市

方式

过去年例的主办中心一般都是在庙宇或社稷、宗词。由自然村或宗族组织,也有地方相关部门组织的。以土地神的“社境”为单位,费用一般由宗族或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出面邀各家各户出钱集资,按人口收费(即一户人家共有多少人就收多少份,包括婴儿及老人,以前或现在的部分村庄按男丁人数收钱),俗称“人口钱”。

在年例这天,外出的人大都会返回原来的村子做年例,年例一般会维持三天,第一天叫“起年例”,第二天叫“正年例”,最后一天叫“年例尾”;也有部分村庄只有一天,分为游照(当天凌晨0.00),摆照(白天),照尾(8.00或者9.00)。

起年例

在年例开始前,各家各户就已经准备了鸡肉,猪肉,鱼做成一副“三牲”供菩萨享用,叫做“摆醮”。它是“年例”中最传统的节目,在过去被视为“年例”的重头戏。所谓摆醮,各户选取家中最肥的大阉鸡,去毛去内脏整个泡熟成金黄色,端正地放在托盘里,鸡的头部向上微弯,旁边添上一刀过煮熟了的猪肉和一条鱼,俗称“三牲”,为摆醮的主供品,伴有糖果、三茶五酒和香烛供奉在八仙桌上。摆醮活动多安排在夜间进行,这是延续下来的习惯,一般是在正月年例的夜晚,各家各户都集中在一处一起拜神,后是大放鞭炮。

正年例

正年例的早上6点放三响雷,菩萨出游巡村,十分热闹:放雷的、抬菩萨轿的、敲锣打鼓吹唢呐的、扛旗扛灯笼打大伞的、抬祭器和纸船、后面还跟着道士和做些小生意的小贩,一队出巡。如果村子很大,队伍就很庞大,上千米不是问题,菩萨就要从早都 年例

晚不停地巡,道士每到一个地方都要画符咒语,把鬼魅收到一条纸船上,也叫“封船”。

这一天还会有许多其它的节目,如木偶戏,舞狮,看大戏,放烟花等等。这一天主人还会邀请诸多亲朋好友,开怀畅饮,热闹非凡。

吃完年例后就有余兴节目“睇年例”又称睇大戏。传统上,年例最大的目的就是敬神,各种民间艺术表演竭尽所能都是为了表演给神看的,以讨得神的欢喜,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年例尾

到了第三天“年例尾”的早上,烧纸船。最好玩的是“送鬼”。一个道士先是一边在街上走一边念咒语之类的,然后拿来纸船,大喝一声:“请上船!”就意味着附近的鬼怪都挤上了这条纸船。紧接着,道士身后的吹喇叭的“呼啦”一声地吹响了喇叭,那道士似乎被吓着了一般,捧着那“船”,打着趔趄,惊惶地往河边跑去。到了河边,那道士就把这“船”往河里一扔,点着纸船,鬼怪就被烧死随“船”给漂走了。这便意味着这年这里的人们将不会受鬼怪的骚扰。直到送菩萨回庙,年例也就此结束。

菩萨巡游

“摆宗台”是菩萨巡游的一部分。这是年例活动中最热闹的场面。全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臂挎肩挑,把准备好的供品集中到村头或村中的一块空地上,摆上供桌。最显眼的供品当然是鸡。茂名人无鸡不成席,自然也就无鸡不上供了。经过挑选取和煮制的一只只鸡,胖鼓鼓、油汪汪,脖子挺起一个弯,显得雄赳赳的。鸡的嘴里总要衔着一个利事袋(相当钱袋),是准备接纳神的恩赐的。鸡头都朝向一个方向——神将要莅临的方向。除了鸡以外,酒、肉、鱼、水果等一切人们在节日里享用的东西,都要拿来给神歆享。有些地方供品中间还要插上高高的腊烛,横竖成行,光焰闪耀,增添了不少温馨神秘的气氛。烟花爆竹是不可少的。它们随着其他供品,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涌向供桌旁,盘卷着对神的虔诚,有的几乎大如磨盘。孩子们把一盘盘的爆竹展开,一挂一挂地接在一起,连成几十丈长年全村人的同心结,和驱魃迎神的红色的阵。

“菩萨巡游”也叫“游神”,迎神的气氛越来越浓,可以看到,可以听到,也可以闻到。忽然,一阵罗鼓响起,人们的表情立刻敬畏起来,目光投向一个方向:菩萨正向他们冉冉走来。神是威

武地坐在轿里,被仪仗队送着的。自然有鸣罗开道,有鼓乐齐鸣,有旌旗招展……于是事先连好的爆竹震耳欲聋地响起,报告人们的无限喜悦和尊敬;成捆的纸香火光闪闪地燃起,表达着人们对神的无限慷慨和虔诚;浓烈的烟雾遮天敝日地腾起,衬托着神的慈目笑颜。唯有那些由鸡领衔的供品一动不动,静待神的唇温。菩萨被抬着绕供桌绕了三周以后,停了下来,尽情接受人们的祭,于是一些人(多是老年人、妇女和凑热闹的孩子)开始俯下身来,不住地叩头、祷告……

在人和神都心满意足之后,神又开始起驾,奔向另一个集满了香火、供品和人群,集满了敬重和虔诚的公祭场所,人们不辞辛劳地奔来奔去就叫“菩萨”。菩萨是从庙里请出来。他们是人们塑成的泥身、木身或金身。过了年例,他们还要回到庙里过平常的日子。

每个地方的菩萨巡游时间一般都是年例当日,有些地方是中午或凌晨,各地不尽相同。而游神的队伍,是年例前,村民们通过抽签等各种方法组成的。有负责担彩旗的,有负责抬鼓,有负责敲锣打鼓的,还有许多村中的小孩和大人手拿自制的火炬跟随队伍,而其中抽中抬菩萨的村民更是被大家认为的幸运儿,因为大家都相信抬菩萨来年会得到菩萨的保佑。这样一队庞大的游神队伍在村中游行,接受村民的朝拜,煞是壮观。

年例宴客

宴客就是所谓的“吃年例”了 ,这也是粤西人过年例的重头戏。宴请客人,这 年例

是年例活动中的一外最具有实质性的内容。为神准备的丰盛的供品,在神的面前大大方方地摆放了一阵以后,又丝毫无损地拿回了家,经过一番深加工,摆到了餐桌上,让客人大鱼大肉大食一餐。

年例请客可不像一些人为了求人办事那种宴请——具有明确的走人情的目的,年例请客似乎是为请而请;来的客人主人不必熟悉,甚至从没听说:随着亲戚或朋友来了,一概欢迎,甚至多多益善,来客越多摆的台数越多就证明该户人家越兴旺。相反,谁家来的客人少,会感到门庭冷落。这到底为了什么?大概为了庆祝旧一年的顺利和祈求新一年的吉祥,为了一种人气。这显然也是一种遗风。

3要义编辑

每当中国大地正在为过年而忙碌准备的时候,仍保留年例这一习俗的粤西人却会在过年后不久各自的年例期忙碌起来。春节的意义在大多数农村地区意义不重,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市区里,越来越多的人们也慢慢将春节转化为自己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不过在农村,为人乐道的还是年例,做“年例”,探“年例”,吃“年例”是农村人不变的节目,许许多多的小孩子也在盼年例。 年例

年例是茂名人最为熟悉的节日,据说在文革时期,因政治原因和年例中回穿插一些“游神”等迷信活动,一段时期被终止过。但随着动乱的过去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年例这一独具粤西特色的节日再度盛行。传统的年例也有不少改变:迷信色彩的活动相对减少,而更注重亲朋戚友之间的感情联络。

可以说,年例已变成粤西人年末的狂欢节,是庆祝一年辛苦丰收,联络感情的节日。年例大概流程。粤西人常说“睇年例”和“吃年例”,在粤西城市中,一般的年例都以吃为主,更多的习俗在农村还保留着,所以要了解地地道道的年例还是要深入农村中。

在中国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可算是最为热闹的。然而在粤西岭南一带,在春节之后仍有特别的节日要过,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

年例,也可以叫年宵,但是和年宵又不同。湛江吴川及邻近的茂名电白县、化州、信宜、高州、茂南、茂港、阳春一带的农村每年都会举办年例,各地举办地年例的时间各不相同,集中在过完春节的农历正月、二月份,其余一些“翻秋”年例(在秋收后的一个月举行,大都是在农历三月至十一月)则每个月都有,年例节一般一个村庄为同一天,少数两天。也有附近数条村庄的年例节都是在同一日的。农村年例大多以土地庙为中心,周围几个村子一起举行。有些地方一年中还会举办两次年例[1](一次为大年例,就是客人来得最多的。另一次就是小年例,客人来得比较少。

所谓年例,是粤西本地居民的贺岁方式,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原始家长制时代(唐朝前),粤西土著人并没有过年的习惯,而是选谷熟的时候为腊,以腊月腊日作为庆祝丰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的祭祀日子,宋代《太平寰宇记》卷之百六十三窦州(今信宜市)风俗:“谷熟时里閈同取,戌日为腊,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会作歌。” 这是粤西年例盛况的最早描述。 年例是鉴江流域的土地上,盛行着一种新春祭祀、庆贺方式,可解释为:溯古例今,以此例比,照成规进行的“贺年例会”。

清朝晚期,在粤西多个县志对这活动作为风俗给予记载,说明这种贺年例会受到官府重视,并形成一定的规模。 做年例

年例是粤西岭南这一带独特的节日,它不比春节、中秋等全国性的节日范围之广,但它们又有相似之处,都是传统的习俗。就像傣族的泼水节,年例是当地独有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至于庆祝的形式,也表现出了乡村人的淳朴、厚道、热情、乐观的精神状态。许多办年例的人认为办好了年例就能够保证今后的一年风调雨顺,虽然不科学,但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不知支撑了多少在困境中挣扎的人。年例的独特性也增强了当地人的一种乡土优越感,拥有着独一无二的节日,无疑是值得自豪的。

粤西的“年例”节,以独具地方特色和传统的“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一些民俗专家和学者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粤西地区依山傍海,旅游资源丰富,再加上特有的“年例”风俗节日,其融入文化内涵的特色旅游将有广阔的前景。

我不是村长(2014-05-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