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尝乐山美食的“甜头”

家乡区县: 乐山市市中区

“丝丝糕、桃片糕、绿豆糕、油果子、米花糖……”对于已过而立之年的市民张小波这一代“80后”来说,这是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时光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家住较场坝的他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小贩们走街串巷的叫卖声,和着声音一起飘过来的,还有从小贩箩篼里散发出的阵阵香甜。糖果糕点,这对孩子们来讲不啻于是最大的诱惑,虽然这些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了,但不变的仍然是街头茶楼附近这熟悉的叫卖声,以及最传统的乐山糕点美食。

百年糕点会讲自己的故事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发出公告,市中区苏稽米花糖(苏稽香油米花糖)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通过国家质检总局的形式审查,经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专家评审,它成为市中区首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乐山市的美食名片又添一张。在乐山的传统美食里,像米花糖这样的糕点又是乐山“甜味”的代表。

在苏稽镇新街,我们见到了张吉武米花糖传承至今的第四代掌门人张小群,巾帼不让须眉的她从自己十五六岁起就开始跟着父母研习米花糖制作,如今的张吉武米花糖一改祖宗流传下来的家庭作坊生产形式,成为一家现代化的食品加工生产企业。

张小群说,作为原产自苏稽的地方美食,香油米花糖选用上等糯米、优质花生、白砂糖、芝麻及上等的猪边板油等无公害绿色原料全手工制作而成,其制作方法由张吉武先生于1901年首创的,距今已有110多年的历史。“算下来,我是老祖宗的曾孙女,制作方法在这一百多年来,从未有过大的改动”。张吉武用他独到敏锐的眼光观察到苏稽有着得天独厚生产谷花糖的条件(盛产糯米、花生,适宜工艺的气候,水资源丰富等)。为谋生存,他倾其所有,在苏稽镇砂嘴街租下两间房,垒起炉灶,支起锅,就这样一家生产谷花糖的小作坊在苏稽诞生了。

在当时,苏稽场的人逢着赶集都会购买一些谷花糖,喝着盖碗茶,跷着二郎腿,以谷花糖相佐,好不惬意。从此开始,具有“香、甜、酥、脆”独特风味的张记谷花糖在苏稽打响了,在当地赢得了美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谷花糖正式更名为香油米花糖。

时间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香油米花糖的口碑经由内迁至乐山的大学生们的推广,在全国也打响了名气,产品一度供不应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众多小贩开始推着载满米花糖的自行车的走街串巷,扯着喉咙的叫卖,带着浓重乡土口音的“苏稽米花糖”的美食诱惑在乐山不胫而走。

米花糖产业年产值超亿元

相比往年的坐地为市、沿街叫卖,如今的百年糕点老字号已进入各大超市柜台和网络平台。

随便走进一家超市,记者很快就找到苏稽米花糖的专柜,各种包装的米花糖从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作为乐山老字号的名小吃已经成为大家过节送礼的最佳馈赠。“每年过年我都会买很多送给外地的亲朋好友,大家都觉得味道很不错,这不,临近过年了,我打算也买10多份送给在上海的亲人。”市民周涛在超市货架前边挑选边告诉记者。

不仅本地市民喜欢把米花糖作为礼品馈赠亲友,外地来乐旅游的游客也会大包小包的购买带回去,常常构成哄抢的局面。据销售人员介绍,节假日来临,米花糖的售量大幅增长,其中又有一半以上是游客购买的。

由于销售量的增加,作为米花糖的生产商忙得不亦乐乎,“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好好的休息过了,每天都要熬夜到很晚。”张小群说,老字号进军市场有先天优势,因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经营,积累了良好的信誉和口碑,很多客人点名只要张吉武的米花糖。

据了解,目前,市中区全区苏稽米花糖生产企业获得QS认证的企业共有11家,生产加工作坊有数十家,年产值超亿元,产品销往国内20余个省、市,还远销至东南亚和欧美国家。现在的许多超市中都可看到各种品牌的苏稽米花糖,它的包装更精美、品种更齐全。

优选糯米—清洗浸泡—蒸煮—摊凉搓散—晾晒(阴干)—分选—预炒—膨化—筛选—配料拌和—成型—包装—检验入库,在苏稽米花糖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延续了百年传统生产加工工艺,传承了中华饮食文化,获得了众多殊荣。

“苏稽牌”、“张吉武牌”、“苏卫牌”等产品先后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优质产品奖,首届中国商品博览会银奖,96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四川名优特新产品博览会银奖,四川省著名商标称号,“四川老字号”称号,中国特色食品称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第二批保护与促进的“中华老字号”称号,受到中央电视台、《四川科技报》、四川新闻网等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cyoumeyou(2015-05-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