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白塘镇洋尾村

家乡区县: 福建省仙游县

 

认真听取古建筑保护介绍


观看嵌在墙内的石刻


风景如画的洋尾村

      千年前,唐高祖李渊第二十子江王李元祥的后代,在则天朝遭受迫害,流亡避祸,躲入福建。宋咸平二年(999),其一支后人迁居白塘洋尾,此后发展为望族。李氏先人没有想到,他们遗留下的成片古建筑至今保存完好,而族居的村庄在千年后成为莆田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5月16日,本报第8期《读者会》组织10多位读者,走进洋尾村,参观这片水乡风情的露天古建博物馆。
     小桥、流水、人家,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交错成趣。当天,读者们沿着洋尾村古道一路行走,眼之所及皆是融合宋元明清各朝文化元素的古建筑,徜徉其中,时光仿佛穿越到古时。
在村里一座古色古香的祠堂里,77岁的李金星已等候多时,他是白塘李氏宗亲会会长,也是村文物管理所所长,熟知当地人文历史。他向大家介绍说,这座祠堂是清乾隆年间直隶州司马李光文的州牧祠。白塘李氏自宋至清有进士98名,举人62名,职官216名,并留下大量文物。有宋代的李富祠、佥判第坊、李富古墓,明代的李氏大宗祠、白塘科第坊,清代的州牧祠、祁阳祠及两块古匾额、四块古石碑和六座古民居等。
      热心的李金星当起导游,带领大家参观古建筑。在李氏大宗祠,大门旁一对清初雕刻的抱鼓石,宣示李氏家族的显贵与尊荣。与这对抱鼓石相对应的是门楣上的圆形短柱木雕。凑成的这道“门当户对”,可不是婚嫁的衡量含义,而是古人用于镇宅的建筑装饰。这座明代建筑是李氏族人为纪念李富而建。整座建筑显得稳重、大气,是李氏宗亲会的活动场所,祠内挂满了海内外宗亲送的金匾、镜框、题词、楹联。在参观中,读者们被祠堂内墙上镶嵌的两通石碑所吸引,其中一通是明代《白塘李氏重修先祠碑》,另一通是清代记载大宗祠因清代沿海截界而“遭兵燹,毁其半”的内容,大家围观讨论,拍照留影。
      在带领大家寻幽探古的同时,李金星为读者们细细讲述一些关心的话题。

      穿过一座座牌坊,跨过一座座石桥,观赏一座座高堂焕彩的古民居,听着昔日家族的历历往事,想象着当年车马喧嚣的情景,读者们流连忘返。
佥判第坊是洋尾村最古老的建筑,这座坊是李富次子、承直郎惠州佥判李廷耀所建,古色古香。它曾经倾斜严重,近年在文物专家指导下,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修复,如今被誉为白塘湖畔的一颗明 珠。
     谈及众多古建筑为何能保护下来,李金星说,先人们文化积淀较深是一大缘故。解放后和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些古建筑均被当成办公点、学校等场所也是未被损毁的主要原因。之后,他们这一代人的热心保护也很关键。他个人已经义务保护这些珍贵建筑15年了。

     为保护洋尾村文物,村里正按照《莆田涵江区洋尾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修缮一些古建筑,并整治周边的环境。李金星说,清康熙年间,洋尾李氏修《白塘洋尾李氏族谱》。这套已发黄的族谱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除了详细记载李氏自唐江王李元祥派下各支世系,还收入不少碑记、诰敕、制词、神像、图表、诗联等文献资料,有民族英雄岳飞为李氏族谱的题词“李氏渊源,子孙得之”,有抗元英雄文天祥题词“隆孝敦庸之书”,有南宋着名词人张孝祥题词“陇西钜族,白塘世家”。有学者研究发现,族谱收入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是一篇有关妈祖信仰的珍贵资料,也是莆田“海丝”城市的证明。如今省市重视文化名村的文物保护工作,下一步要发挥这些文物在“海丝”、妈祖文化宣传等方面的作用,让人熟知是最好的保护。

      毗邻洋尾村的白塘湖是我省唯一的天然湖。参观中,读者们纷纷赞叹此发达的水系优美的环境。在州牧祠里,一艘龙船引起大家注意。大家提出,要把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文化旅游有机结合,让洋尾村能与白塘湖“比翼齐飞”。
      李金星说,白塘波平水深是赛龙舟的理想场所。数百年来,莆田北洋龙舟赛大多在白塘举行,洋尾的龙舟称为“李船”,又因龙头额上写有“王”字,故亦称“龙船王”。这些独特的民俗及留存的古建是海外游子念祖恋乡的纽带。前几年,着名莆商李文正等大批李氏乡亲前来祭祖寻根,下一步发展中不仅要保留古朴、本色的元素,而且通过现代旅游等产业的推动,通过开发寻亲访祖、文化探幽等旅游项目,使得历史文化名村“乡愁”更浓,味道更足。

安。(2015-05-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