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茂名的电白、高州、化州、茂南及近邻吴川等地,至今仍沿袭着一种民间特有的传统习俗——“年例”。在本地人心中,年例比春节更隆重,甚至“年例大过年”。外出打工的人即使春节不回来,到了年例也会纷纷赶回家。但多数人往往对“年例”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在翻看本土作家颜景友所著的《冼太传奇》时,我们发现有关于“年例”的内容。这让我们对年例的来源有了进一步了解。
“年例”的源头在哪里
《嘉庆茂名县志·卷十七·风俗》有对“年例”的记载:“自是至二三月,里祠设醮,遂奉神沿门逐鬼,谓之做年例……”而《冼太传奇》中提到,“年例”与冼太夫人在公元592年提出的“以消费促生产”的治理观念有关,这样,“年例”的起源时间远比我们所查到的地方志记载的时间要早。为此,我们专门采访了颜景友先生,希望找到“年例”起源于冼太夫人的证据。
据颜先生介绍,他这么写是有三大证据的。
证据一:年例起源与当时物质极为丰富有关。据《资治通鉴》第一百七十八卷记载,开皇十三年,“府藏皆满,无所容,积于廊庑”,随文帝下旨“宁积于人,无藏府库。”岭南地区在冼太夫人历经梁、陈、隋三朝的治理,几十年无大战争,生产得到极大发展,物产过剩,难以消费,这会让百姓生产情绪不振,为正确引导民众情绪,避免出现懒散寻乐的现象,冼太夫人慎重考虑后,决定“增加百姓的欢乐节日,使他们扩大消费”,把年宵分开轮办,让百姓互相请宴,并把起始时间定在每年年初四。这种习惯延续下来,形成了“年例”。
证据二:冼太夫人时期高凉郡辖地与如今有年例习俗的地区相吻合。据1986年《广东地名探源》记载,今茂名市的茂南区、高州、电白、化州等地,是冼太夫人活动的主要区域。这样,“年例”习俗在这一带出现,就不只是一个巧合。例如信宜自镇隆往上(当时称“怀德”)属永熙郡管辖,那里就无年例。冼太夫人的后裔在今茂南、高州、电白一带都有居住遗迹,这一带都保留着“年例”风俗。
证据三:庆祝年例的风俗与冼太夫人时期为促消费形成的活动仪式一脉相承。例如,现在的“摆醮”传承了以前的“鉴照”(原意是对照、对比)仪式。当时的“鉴照”仪式是各家各户把自家生产的产品,如煮好的阉鸡摆在一起,让冼太夫人亲自巡门评比出谁家养的鸡更大等,予以嘉奖,使百姓今后互相竞争,既刺激消费,也刺激生产。如今的“摆醮”正是抬着冼太夫人的神像进行巡门鉴照的,可见其中密不可分的联系。
有人说:“中国的女神有两位:一位是妈祖,另一位是冼太夫人。”至今保留下来的高凉山冼太庙仍有“诚敬夫人人诚敬,高凉郡主主高凉”的对联,表达了人们对冼太夫人的尊敬。南北朝时期,社会较为动荡,俚族长期遭受战争之苦。胸怀大志的冼太夫人看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她协助官府平治鉴江流域、雷州半岛,出兵平定海南之乱,促使海南回归朝廷;随朝统一后,冼夫人积极率众响应,为维护地方安定繁荣、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出了卓越贡献。生活上,冼太夫人爱民甚于子,问病散药、开设学堂、促进生产、与民同乐。冼太夫人的功德让她在人们心目中有很高威望,人们积极响应她的号召,拉动消费,促进生产,并把这一习俗代代相传,保留至今。人们对冼太夫人的爱戴,也使“拜冼太”成为“年例”仪式之一。
细数各式年例风俗
年例前一晚就抬神出来沿社内所有道路巡游,所经民宅鞭炮齐鸣,以示敬意。第二天是正式的游神祭祀。早上,各家各户先杀鸡拜土地公,然后在中午或下午到土地庙外或较为空旷的地方摆醮。摆完醮后,各自回去准备酒席招待亲友。“年例无界线”,邻近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看热闹,都是上宾,没有熟络疏远之分。年例也不确定入席时间,坐满一桌吃一桌。夜里再游神,在十二点前到偏僻的地方烧花船之类表示送走不好的,保平安幸福,万事顺利。
近几年,随着外出工作者越来越多,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年例气氛消淡了许多,人们已经逐渐由“睇年例”变为“吃年例”,淡忘了年例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年例是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对我们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意蕴深长的年例
从经济上说,年例推动了当地的消费,这与当前经济形势下国家“以拉动内需作为经济增长点”的政策不谋而合。年例期间,做年例宴席、送年例礼品、燃放烟花等都使相关行业消费比例提高,带来了市场繁荣。从社交方面说,相互走年例,不仅维持了亲朋好友们的联络,还可以认识更多的朋友。从文化上看,摆醮等仪式维系了信仰的连续,承载着冼太文化,反映了当时先进的治理观念,发人深省;同时,各种民俗艺术表演令民间艺术得以延续。
在现代社会,利用年例习俗,可鼓动消费,促进再生产,也可以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引导百姓延续年例中健康的消费方式,促进生产的发展,例如利用年例榜,除了公布年例集资情况,还可以公布先进事迹,督促后进。如此,年例将更有意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