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皇陵,即燧人氏陵。燧人氏在三皇五帝中位居三皇之首,其“钻木取火,以化腥臊”,从而开创了人类走向文明的新纪元。燧皇陵坐落在国家4A级风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处的商丘火文化景区,位于商丘市睢阳区华商大道与平原南路交汇处北200米。燧皇陵总占地面积约440亩,墓冢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进入燧皇陵,首先看到的是一条神道,神道两边,有排列整齐的石雕,庄严肃穆,燧人氏墓冢和雕像矗立于陵区的中心,四周翠柏环抱,绿草如茵。燧皇陵为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华夏文明之火”圣火火种的采集地。进入燧皇陵,首先看到的是一条神道,神道两边,有排列整齐的石雕,庄严肃穆,燧人氏墓冢和雕像矗立于陵区的中心,四周翠柏环抱,绿草如茵。
据《归德府志》记载:“燧皇陵在阏伯台西北,相传为燧人氏葬处。俗云土色皆白,今殊不然。”原有的燧皇陵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据老人们回忆,它原有大殿、东西厢房、石像生等,古柏参天,郁郁葱葱,后毁于战火。1992年,由所在地睢阳区政府对其重修,主要修复墓冢,立燧人氏石雕像,及神道两侧石人、石马等石像生等。2003年8月,燧皇陵第一次扩建,体案交由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至2004年12月,一期扩建工程顺利完工,建成了石牌坊、石像生、墓冢、神道、门前火文化广场等。建筑风格借鉴了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设计理念,各处景点的各个细节都有典故,都有文化承载,尤其在台阶的修建上,注重“九、五”数字的运用,体现出了“九五之尊”的寓意。
燧人氏的第一个重大贡献是火文化。燧人氏发明了人工取火,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人与动物的分别就在于人类会制造第二生产力,人工取火是人为创造的第二生产力,天然的火不叫文化。有了火以后,人可以熟食、暖居,人的体质比以前发达多了,并随之发明了陶器。以前认为新石器时代的历史是6500年,实际上中国的陶器的发明是12000年,也就是说,中国新石器时代是从12000年前开始,也就是燧人氏时代的后期。从此,人类就走出了蒙昧,走向了文明,迈进了文明的门槛。
结绳记历是燧人氏第二个重大贡献。燧人氏开始发明了绳索,最早是草编绳索,由编草绳到开始编草席。此后有了发明织绳的人,被叫做织女,因为信仰的不同,又被分为玄女、素女、须女。古意中“玄”的本意是结绳索,颜色上是黑中红。商丘讲“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指的就是玄枵,是为先商的图腾,是商朝的祖先。
燧人氏的第三大贡献是确立天地中央。地理上在北纬34°23′到24′之间,有一条线叫天齐线,这条线被视作中国的“天地之中”。上古的商丘作为燧人氏都城,就建在这条天齐线上,而且居于正“中”。中原作为天地之中心,也就是这么来的。在古代“中”为天干,古人把从天干上垂下来的绳子叫做“天维”,即“准绳”。现在人们所说“天圆地方”的“天圆”,所指就是天像一个穹窿,又叫葫芦天。今天的阏伯台上还有一个葫芦,四根绳索即代表四根“准绳”,这就是阏伯传承燧人氏观测天象所遗留下来的标志。
燧人氏第四个重大贡献是创设了中国第一姓风姓。有了姓以后,以“风”命族姓,以“氏”命族的分支,命族所居住的地方,从此氏族被区分开来,人与人之间确定了氏族关系,确定了人伦。“风”姓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诞生,所有的百家姓、万家姓最终的一个根,只有一个风姓。所以说是风族缔造了中华民族史,开拓了中华疆域。毋庸置疑,风族是中华民族之根,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文脉、族脉、地脉、国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