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安庆专员范苑声领衔筹建的国民党的176师抗日将士墓在野寨落成。他们为保护陵墓,教育后代,又建起一座中学,取“景仰忠烈”之意,名曰:景忠私立中学。谁能挑起这副重担,范专员想到了隐居天柱的乌以风,于是派自己的秘书带着大轿,把乌以风从马祖庵请到野人寨,要他主持“景忠”校务工作,自任校长,声明做乌的后盾。乌以风看到此地风景如画,离县城较近,交通方便,学校设备齐全,就答应了。乌笑曰:“专员委以重任,故我又操旧业,小弟理当知遇报恩。”范专员答道:“先生才华出众,久居山林岂不被埋没乎,今日走出山门,重新投身教书育人,此举善哉善战!”乌以风拱手作揖:阿弥陀佛。是年9月,“景忠”招收初一2个班,初二1个班,学生150多人,教职员工20多人。乌以风勤俭治校,靠别人捐赠的一点山场、学田收入及学杂费维持门面,把学校办得很红火。次年9月,“景忠”又招收初一2个班,因为一切开支全需自给,学校进入艰难阶段。当时,省教育厅突然发来通知,说什么未批准,擅自开办“景忠”,不予立案,不准承认学籍,勒令停办。乌以风对此非常气愤,彻夜难眠。翌日,他踏上去立煌(今金寨县,原省府)的征途,要找省教育厅官员当面申述陈辞。他抵金寨后,适逢省教育厅长万昌言和主任秘书胡苏民辞职,汪少伦接任厅长。汪厅长看乌以风才华横溢,踌躇满志,决定留他担任主任秘书。这下他感到进退两难,难以周全。若留下任职,对他个人前途也许是个机遇,可“景忠”怎么办?若不留下,将会得罪厅长,同时对“景忠”列入正册可能带来一定难度。他再三考虑,权衡利弊,决定暂时留下。1945年5月,“景忠”再报呈该省厅立案。乌以风借此机会,巧妙周旋,代行批准了。“景忠”有望,他总算松了口气。6月,他以探亲为由,请假回到日夜思念的“景忠”。几天后,他致电汪厅长请求辞职。虽经汪厅长好言相劝,但他不改初衷。他不贪官禄,愿为小小“景忠”校长,汪厅长对此也深深感动。1948年1月,国共两党在大别山展开“拉锯战”。隆隆炮声和阵阵弹雨严重干扰着教学秩序。于是,“景忠”决定东迁安庆(江西会馆),只留下4人看守校舍。乌以风虽人在江城,但时时怀恋野寨这块风水宝地。这一年,他曾3次回来,察看校舍可完好无损。1949年3月,刘邓大军解放潜山。乌以风请示桂林栖同志将学校搬回野寨,桂表示支持乌的意见,具体方案由潜山县实施。县长李微从实际出发,提出将景忠中学和光华中学合并为景华中学,留在梅城镇徐家祠堂,请乌以风任校长。他愉快地服从了组织上的安排。当时师生的生活十分艰难,全靠乌以风四处奔走筹集一点资金付日常开支。但师生的精神状态很好,一扫战争带来的痛苦,尽情享受着和平的阳光,乌以风更是感到党和人民对自己的信任,和师生一起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歌子,脸上流露出稚童般的微笑。1950年1月,潜山县政府做出决定,将“景华”迁往野寨,改名为“潜山县野寨初级中学”,乌以风如愿以偿,脸上绽开笑容。土地改革开始,少数人分不清政策界限,认为学校的山田和校舍是乌以风的私有财产,于是提出要瓜分并强行占据校舍。乌以风看着自己苦心经营的事业将毁于一旦,只得将痛苦深深埋进心底。县长姚奎甲对此果断做出决定,调乌以风到县文教科工作,名义上是工作调动,实际上是把他保护起来。姚县长又亲赴野寨召开群众大会,宣传自己兼任校长,宣布学校一切财产归国家所有,命令占据校舍的人限期搬出,否则将严肃处理。至此,一场瓜分学校的风波平息,乌以风总算舒了一口气。1952年4月,潜山县委举荐乌以风到安庆师范任教。他住进“智海楼”,在书山中攀登,在学海中遨游。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他常常凭窗远眺天柱,叹曰:“我还欠古岳天柱一笔情债。他曾许愿为天柱写本志书,以填补中国名山志中这块空白。从此,他夜夜伏案,笔走龙蛇。从1938年开始有心考察天柱,搜集材料,到1956年写成50万字的《天柱山志》,历时18个春秋。他欣喜地把厚厚的一迭稿子托付友人汪植庭刻印,以便广泛征求意见,准备交付出版。他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天柱,让这座冷落千载的名山再度兴盛起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