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荤年素年
历代官府均十分重视维护九华山佛地尊严,禁止各种弊害,如对占佛地作摊场、砌酒店塞交通、宰猪杀羊、秽污教理等现象均勒碑警戒,于是形成了以素食为主的生活方式。清至民国间,九华街商户入居,杂以山民,佛教查禁不严,荤禁松弛,出现了僧人吃素、山民吃荤的混合局面,逐渐习以为常。但为尊重历史习俗,当地居民于春节之际,先过荤年,后过素年。荤年,农历腊月二十八日(小月二十七日),当地居民举家荤食,次日以草木灰将锅碗器皿擦洗干净,开始素食。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再做素菜过正年,吃过斋饭,或祭拜祖宗、或守岁、或娱乐,或进香,素食一直持续到新年正月初三。荤年、素年已成为九华山冬游重要项目之一。
2、池州戏曲
地处江南的池州,山青水秀,历史悠久,是人文荟萃的地方。古傩舞(傩戏)、青阳腔、目连戏都滋生、繁衍在这里,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现概要介绍如下:
贵池傩戏、傩舞
贵池傩戏、傩舞是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敬祖、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为目的,以戴面具表演为特征的古老仪式性艺术形式,是古代民间社祭(土地的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它汇蓄和积淀了从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多元的宗教(含巫、道、 释及儒家等多种)文化和民间艺术,特别是戏曲文化,从而在剧目、声腔、表演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品格。据明嘉靖《池州府志》记载,早在明中叶以前,它便盛行于池州。至今每逢春节期间仍有演出活动。
贵池傩戏在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宗族中代代沿袭,互不交流,很少受外来艺术的影响,仍保持着宋杂剧和古南戏的古朴风貌。中外专家学者皆认为它有极珍贵的戏曲史料研究价值。因而被誉为“戏曲活化石”。
青阳腔
青阳腔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1573-1620) 产生于中外闻名的佛教胜地九华山下的青阳县,流行于池州一带的一种戏曲声腔,又称“池州调”。它是在博采余姚腔、弋阳腔及当地佛乐、民曲、土 戏之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戏曲声腔。
曾以其行云流水的“滚调”优势,风靡于大江南北,更借石台、太平梨园班社的传播,足迹遍及赣、鄂、湘、川、黔、鲁、闽等省,享有“南北时尚,徽池雅调”之美誉。在中国戏曲史上有重要位置。清代咸丰以后,受战争影响。
大家好,我是黄维,欢迎大家来看我的家乡
我的网络营销能力秀官方网站是http://www.wm23.cn/huangwei8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