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王国(738年-902年)是八世纪崛起于云贵高原的古代王国,由蒙舍国首领皮罗阁于公元738年建立,902年亡于权臣郑买嗣。唐初洱海地区部落林立,互不役属,其中有六个较大部落,称为六诏。分别是: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蒙舍诏在诸诏之南,称为"南诏"。在唐朝的支持下,南诏先后征服西洱河地区诸部,覆灭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
渊源
永徽四年(653年),为获得唐帝国的支持,细奴逻派子逻盛炎出使唐帝国,唐高宗封细奴逻为巍州刺史。其他五诏与河蛮部落,受吐蕃威胁,常弃唐归附吐蕃。南诏始终附唐,因而得到唐的支持。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封南诏皮逻阁为台登郡王。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皮逻阁战胜河蛮,取太和城。次年,唐玄宗赐皮逻阁名为蒙归义,进爵为云南王。封王制书里说封王的原因是洱河诸部潜通犬戎(吐蕃),蒙归义率兵征讨有功。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皮逻阁谋乘胜兼并五诏,张建成建议厚赂剑南节度使王昱,请求合六诏为一。王显向朝廷代请,得唐玄宗允许。《新唐书》:"当是时,五诏微,归义独强,乃厚以利啖剑南节度使王昱,求合六诏为一。制可。""又以破渳蛮功,驰遣中人册为云南王,赐锦袍、金钿带七事。于是徙治大和城。"唐玄宗给王昱敕文里说,蒙归义效忠出力,讨伐西蛮,"彼(指五诏)持两端(附唐也附吐蕃),宜其残破"。皮逻阁出兵,唐派遣中使(宦官)王承训、御史严正诲参与军事,先灭越析,次灭三浪,又灭蒙嶲,很快统一六诏,南诏算正式立国。739年,皮逻阁迁都太和城。唐朝亦用兵于南诏,《新唐书》:"初,安宁城有五盐井,人得煮鬻自给。玄宗诏特进何履光以兵定南诏境,取安宁城及井,复立马援铜柱,乃还……"
在南诏统一以前,农业在西洱河蛮的经济生活中已占主导地位,农作物有稻、麦、粟、豆等,耕种方式、收获产量与中原大体相同。蒙舍诏和蒙嶲诏虽属生产较落后的乌蛮,但社会经济也以农业生产为主,他们所在的阳瓜州(今巍山)土地肥沃,适宜稻禾的生展,又有大池塘,周围达数十里,盛产鱼及菱芡等物,当地"邑落人众,蔬菜水菱之味,则蒙舍尤殷"。
自南诏统一,公元八世纪中叶起,南诏的大部分地区,北起曲州(今昭通)、靖州(今威宁),南到宣城(今元江);东起石城(今曲靖),经滇池、洱海,西至永昌(今保山),"邑落相望,牛马被野",皆以农业为主,耕耘水田,种植稻谷,兼种豆、麻、黍、稷。水稻每年一熟,收获后栽种大麦,在冈陵上种植小麦,小麦与大麦同时收刈。除农田生产外,还栽植桑、柘、麻、竹、桃、李、橘、木棉、荔枝、槟榔、椰子等。"村邑人家,柘林多者数顷,耸千数丈。"柘林用以养柘蚕,用柘蚕的茧抽丝,可纺丝绫织为帛及绢。男耕女织,栽桑养蚕已成为典型的家庭经济模式,盛称"家绕五亩之桑,国贮九年之廪"。
煮盐业在南诏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有安宁(今昆明安宁)、泸南、昆明(今四川盐源)等盐井。制盐方法落后,先取咸水浇在柴禾上,用火将柴烧成炭,再从炭上取盐。
南诏对臣下实行分封授田制度。清平官以下,都有官给分田,上官授田十双,相当于汉制半顷;上户授田三十双,相当于汉制一顷五十亩。中户、下户各有差降。得到分田的官员或人户,除下户可能自耕外,都把田交给"佃人"耕种,每一佃人所佃租耕种的田地多少不等。
由于南诏社会生产力较为发展,主要农业区的生产已和中原接近,所以,南诏社会尽管存在或多或少的奴隶制因素,但从公元八世纪中叶后,封建领主已成为主导的生产关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