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名家郭殿崇

家乡区县: 江苏省响水县

郭殿崇,字宗邑,1940年生,响水县南河镇兴南村人。1965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历任徐州师范学院历史系书记、院机关书记、党委宣传部长、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长、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副教授。系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江苏楹联》主编。著有《项羽戏马台百咏》、《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古今徐州》、《乡友吟草》、《徐州古今楹联》、《对联教程》、《响中嵌名对联集》、《南京地名集对》、《对联颂华西》等。一、响水口桥口水响

开山岛海岛山开

响水县南河镇古称顺兴集,又称王集,位于响水东北部,北濒灌河,东临黄海,气候宜人,土质肥沃,水陆交通发达,资源丰富,政通人和,民殷物阜,人文荟萃。仅清代就先后造就出17名获取功名的士子。郭殿崇就出生在这个秀丽、富饶、文化底蕴丰厚的环境之中。

然而,殿崇的家虽温馨却贫寒,父母虽忠厚却目不识丁。少年郭殿崇的求学生活是清苦的。尤其是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吃的是不能果腹的限量的山芋干和豆饼,穿的是破衣和草鞋。但“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艰苦生活竟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博大襟怀。他泛舟学海,攀登书山,乐在其中。

郭殿崇的对联人生便是在这种艰苦环境中发轫的。那是他在响水中学读高一时的一个星期天。莘莘学子在校园里聚谈,一位同学提及一副在响水流传已久的对联的上联:“响水口桥口水响”,并谓既可顺读,又可倒读,书上谓之回文联,迄今无人能对,成了绝对,要求即席应对。大家不甘示弱,竞相应对,自晨及夕,却无佳对。夜幕降临,息灯铃响过,张耀光同学突以“绿水塘池塘水绿”应对,同上联一样,确是既能顺读,又可倒读的回文对。当大家为之击节称叹时,朱崇华同学却又提出了异议:“不好,不好,塘里的水都绿了,岂不是臭水,岂不是破坏美感,大煞风景;而上联两处用“水”字,下联又用“水”字,岂不叠床架屋。”大家一听又把朱崇华称赞一番。这件往事给殿崇先生留下深刻印象,响中是他撰联属对的起跑地,是他成为一代联家的极为关键的第一个人生驿站。四十四年之后作者在《我的响中情结》一文中深情地回忆起这件远哉遥遥的少年趣事:“这件应对小事,对我尤为重要,它使我认识了对联的应对难度和佳联的艺术美,并暗下决心:当个月老红娘,尽快为这个鳏联寡对介绍个‘对象’。为此,我寻寻觅觅,整整苦思了三十年,才算吃上了‘喜糖”’。这期间,他有过两次由惊喜立即转为沮丧的经历:第一次是1962年春天,学校组织学生到徐州城东子房山上植树造林,当他登上顶峰,凭吊破庙,远眺楚汉古战场之时,“四面楚歌”的故事突然涌上心头,触景生情,即兴对出下联:“子房祠破祠房子”。惊喜之余,冷静思考,郭殿崇觉得除了可以顺倒读吟诵之外,平仄、词性、结构、节奏诸方面实在对不上故乡的响水绝对。又过了二十年,那是1983年,他带领学生到连云港进行教育实习,利用星期天师生一起游览花果山,登上玉女峰,转身东眺时,“连云港海港云连”七个字脱口而出,似有神助。他审视对句,觉得在对仗方面,悉可与出句匹配。然徐、连二地虽好,却并不是他的故乡,他决心在响水县内为上联寻找佳偶。五年后的1988年,他回乡省亲,应朋友之邀,游览了属于响水海域的开山岛,竟不由自主地对出了下联:“开山岛海岛山开”。细审这一对句,无论在联律上、还是在气势上、意境上都可与出句媲美,整整三十年,整整三十个春夏秋冬,整整三十个三百六十五天,终于对上了家乡的绝对,真是匪夷所思的神来之笔!

jishaoqian(2015-05-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