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昌明祖籍山东,1961年4月出生,父亲孟昭祥是曾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革命”,军旅生涯勤研书道,转业定居响水后利用工作之余泼墨挥毫,成为当地德高望重、众人皆知的书法家。儿时的孟昌明深受家父的艺术熏陶,酷爱舞文弄墨,16岁时携笔从戎,退伍后被安置到响水县文化馆工作,这可是当时令人羡慕不已的“金饭碗”职业。然而,为了学画,他10多年前毅然扔掉“金饭碗”,独自一人来到南京求学。有一天,他和一位南京的学画青年谈论艺术,言谈过程中,那位学画青年埋怨自己太穷,外出写生缺路费,买纸购笔无钱花。他说要是能找个事干干,先赚上个几十万元,再回头画画就有底了。孟昌明当时也正穷得叮当响,却很不同意他的说法,当即反驳说,丢下画笔去挣钱,干上个几年,也许能挣上几十万,但画就画不成了。那青年却认为不会的,他今生一定要实现自己的绘画理想。两人当时为此事产生了激烈争论,争得面红耳赤,却谁也说不服谁。此后,那位青年果真丢下画笔,跟着别人一同搞装潢,后来自己组建起一个装潢公司,生意做得很成功,却再也没有拿起画笔。
在宁期间,孟昌明始终如一地坚持画画、读书。他那时在南京连租房子栖身钱都没有,大多是靠朋友帮忙借住暂时空置的房子,人家一需要,就得去另找住处,有时一年内要搬好多次家。在一个雨天里,孟昌明在二位朋友的陪同下,到郊外新庄一带,挨门逐户地寻找有没有空余住房,因为那儿的房租费最便宜,可一下午都没找到住处。后来,朋友托人帮他联系到江东门一个农民家有一间暂时不用的旧厨房,他蹬着三轮车搬来行李。夜晚,一米八几高的他睡的是一张不足l米宽的折叠钢丝床。没有画桌、写字台,他就在地上铺块布,趴在地上画画、写字。常常是一天只吃两顿饭,每顿两袋方便面,外出写生的路费、买画纸颜料的钱都很难拿出,幸亏他那出嫁的小妹、妹婿经常挤出生活费资助他。
这样的生活条件、工作环境没有丝毫动摇孟昌明对艺术的痴爱与追求。他凭着一股超越自我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信念在不停地作画。他把画了成堆的画用自行车驮着,到公园、到夫子庙、到众人聚集的地方搞画展,有时还扛着画爬火车、挤汽车到北京、广州办画展。
为了探求祖国博大精深的艺术瑰宝,他曾背起行囊,跋山涉水赴西藏、新疆,去寻找先民们创造图腾的精神本源和宗教的发源之地,饮过牛血,啃过干馍,睡过荒野,形成了他日后刚劲不羁、超然大气的画风。
他的画和他的人一样,在逆境中一步一步地迈向成熟与成功。
为了追求绘画艺术的更高境界,孟昌明于1990年赴美求学。刚到美国时,他连一句英语都不会讲,于是硬着头皮一句一句地向当地人学,在不长的时间内,他竟能用英语跟大学艺术系教授们讨论艺术。在海外,孟昌明先后游历了几十个国家,涉足法国、英国、俄罗斯、希腊、埃及等众多国家的博物馆和艺术馆,举办了40多次个人画展。孟昌明供职于致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艺术机构,潜心研究东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和交流,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他先后出版了《孟昌明画选》、《孟昌明书法》、《孟昌明现代水墨选集》、《思想与歌谣》、《寻求飞翔的本质》等多部个人画册与著作。有的作品被牛津大学出版的《中国现代艺术史》、耶鲁大学出版的《东方现代艺术讲义》收录,受到美、日、法等国家的主要媒体的报道,并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已是美籍的国画家,孟昌明一直和国内艺术界保持着频繁的联系和交往。他的丰硕成果得到众多知名艺术评论家的赏识肯定,成为响水县惟一成功立足国外画坛的艺术家。
如今的孟昌明已不再是20多年前那个文化馆画布景的小职员,豪放替代了矜持,平和替代了浮躁,大气替代了幼稚。无论见其人、观其画,都会被一种睿智一种豪迈所感染。“走向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你的心灵。”这是孟昌明的感悟,也是这位体内涌动着灌河血脉的热血男儿给盐阜老区父老乡亲创出的一份难得的自豪与骄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