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的小时候就听大人说,简阳最出名的羊肉汤在董家埂,后来才慢慢传遍全城。
那时候,每天凌晨3点,蒙昧的星光下,全城数以百计的羊肉汤铺老板,已经纷纷起身,开始杀羊。羊都是每天现杀,然后剔肉、炖骨。他们站在咕嘟作响的大铁锅边,把洗干净的羊骨直接扔进去,锅里是熬了多年的老汤。羊骨熬到5点左右时,把所有羊杂和大块羊肉扔进汤锅,炖四十多分钟盛出来,晾凉。这时候得麻利儿把肉和羊杂切好,因为到6点左右,夏天天刚亮、冬天四下还是一片漆黑时,就开始上客人了。
记得那时,在我上学的路上,特别是入秋之后,天渐寒,日渐短,朦胧的晨光中,最温暖心灵的,就是一家家亮着灯火的羊肉汤铺。那时小店还有排门,匆忙卸下,放在一边,店内的桌椅在灯光下透着油光,氤氲的羊肉汤香飘散在空气里,亲切而美好。“一斤羊杂一斤肉!”店堂里,伙计高高低低的吆喝声飘出来,伴着我走过高高低低的一路。
伙计唱了单,厨房另起一只小铁锅烧烫,倒入羊油,放姜末、花椒少许,照量倒进肉和羊杂大火爆炒,顷刻间灶台前红光一片,出来香味后,再去大铁锅里盛汤倒进来,用大火煮。只用五分钟左右小锅便开了,撒一点盐、味精、胡椒,然后就起锅,把白白浓浓的汤倒进一只大铁盆,撒少许切好的小葱花,一大盆冒着白气、香飘四溢的简阳羊肉汤就上桌了。
桌上,每人面前有只小碟,里边只有盐和干辣椒面两样,至多有人再撒些花椒面。就像音乐家有敏感的耳朵,四川人的舌头天生有美食家的品味,每样菜有每样菜的味道,每种调料有每种调料的脾气,像音乐中的音符一样细致精巧,和谐了才动听。在老一辈的简阳人看来,这时的料碟里,再多放一点别的,都嫌乱了香。
动筷子夹起肉和羊杂蘸小料吃,一入口,肉味醇厚,肥而不腻,吃着过瘾。再盛勺汤,汤如凝脂,奶白鲜浓,羊骨里的髓和大量钙质都溶解进去,营养丰富,喝一口浓郁鲜香,不带一丝膻腥,香味缠绕在舌尖,长久不散,余味悠长。最后再用羊肉汤泡碗饭,这时候往往已经吃出一身大汗,鲜味在舌尖胃里心里那个百转千回,让你觉得人生美好又满足。
北京涮羊肉、西安羊肉泡馍、新疆烤羊肉都好吃,你吃着感觉已经很好,就好像《老残游记》里听黑妞唱歌,真好、真美——可是等吃了这碗简阳羊肉汤,顿时心底油然而生一种拨开云雾的喜悦,原来,先前的好忽然都过去了,都淡漠了,刘鹗书里白妞登场,食客眼前也只留下这碗汤。对简阳人来说,这滋味尤其深刻难忘。
羊肉汤铺的灯火,陪伴我走过了少年的路。后来,像很多人一样,我离开简阳踏上远行的道路,然后越走越远,走出了妈妈的视线,走到了没有羊肉汤的地方。不是真的没有,外地也有“简阳羊肉汤”,很多饭店从简阳请最好的厨子,可是出了简阳,我再没喝过正宗的羊肉汤。有时,汤端上桌,一看品相就少了胃口。有时样子还像,一入口,便不是旧时滋味。不是我的嘴巴刁,是因为正宗简阳羊肉汤实在有特殊的讲究。而这些讲究,简阳本地独有。
先是食材。简阳本地过去只有一种土羊,俗称“火疙瘩羊”,虽然生命力强,但产肉率不高。简阳羊肉汤历史很悠久,民间流传的故事也遍地都是,比如春秋大将华元,被自己没吃上羊肉汤的车夫出卖,导致大败;诸葛亮入蜀时给将士煮羊肉汤,才解决水土不服,重振士气得以七擒孟获;甚至董家埂上,从汉代便开始流传的“董和鱼羊烩”,应该都是用这种羊做的。可是后来令羊肉汤真正名闻遐迩的食材,却是今天被称为“天府十宝”第一宝、在当地独有的——简阳大耳羊。
抗战时期,宋美龄访问美国,美国政府赠送给宋美龄40只努比亚山羊,后放养在简阳龙泉山脉一带。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人尚且自顾不暇,羊更是无人看管了。八十年代,科学家突然发现简阳有一种全新山羊,哪儿都没见过。这羊长耳朵、拱鼻子,体重有一百来斤,和“火疙瘩”完全不一样。科学家们经过调查,发现这就是失踪已近40年、当年那批美国努比亚羊的后代!
洋羊和土羊杂交后的混血羊,不但有土羊的优点:生命力强、长得快;还有洋羊的特点:体格大、产肉率好;此外还有肉质细腻、膻味低等好些新优点。经过考察,科学家们得出一个和本地老饕舌头很一致的结果:这个羊,确实与众不同!它是努比亚羊的近亲,且已自成一个体系,确定为一个进化了的新品种,因此正式命名为“简阳大耳羊”。
于是,外地的老板又发问了:我把大耳羊运过来了,为什么味道还不行呢?除了羊不一样,环境也不一样。简阳山川毓秀,自然生态环境好,这里的山羊,今天得称之为“绿色羊”。等迁去大城市,天天吸尾气、废气,那羊也不一样了。这就叫“一方水土一方羊”。当然这可能是不太准确的说法,但核心意思就是:要吃正宗“简阳羊肉汤”,还得到简阳。
在四川,简阳羊肉汤一年四季都很盛行,以简阳和成都最火,当地有冬至必喝羊肉汤的风俗,据说能抵御一冬的寒冷与潮湿。于是每年冬至左右,简阳与成都的羊肉汤店里,本地人蜂拥,而至外省人也驾车络绎不绝地赶来,家家爆满,场面壮观。
尽管味道难以传神复现,简阳羊肉汤还是走出了四川。可是就像远走北美、欧澳的川菜,大抵经过了多多少少的本地化改良,叫人到了店里颇有几分“近乡情更怯,每尝愁更浓”的滋味。繁荣的大工业,与恋恋不舍的乡土情怀,总像是一对矛盾体。随着社会发展与经营进步,过去简阳羊肉汤铺的象征——古老的大柴锅已经消失,铁锅也已不锈钢化。不少店在做法上增加了特色,比如羊油爆炒时先放两条小鲫鱼。吃法上也多样起来,以适应各地食客花样繁多的口味要求。老的记忆和风味,正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里逐步消失。于是,对许多如我一般漂泊在外的简阳人来说,有多少次,思乡凝聚成一碗浓稠正宗的家乡羊肉汤。
没想到,上次去深圳,一个儿时的玩伴忽然端出一盆地道的羊肉汤。原来商家们又想出一个办法:把正宗羊肉汤冻成结结实实一块大冰砖,真空密封好制成“汤砖”售卖,游子们放进保温箱里坐飞机时带走,到了新的城市,想吃时就挖一块。这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果然好味道,便是家乡的味道,跨越万水千山,也割舍不下。
如果说,对四川人来说,不懂吃就不懂生活;那么不懂羊肉汤,便是不懂了简阳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