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行山盛产红枣的地区,数百年来一直流传着以红枣为原料烧制白酒的传统工艺,烧制出的酒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名字———枣木杠。
枣木杠是以自制枣酵母对枣体发酵生产的一种水果型白酒,具有枣香浓郁、幽雅细腻、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在消费者中有“一滴枣木杠,十年留余香”之美誉。2010年“枣木杠”被授予“中国驰名商标”。
过去山村里许多人家烧酒,一进村就能嗅到扑鼻的酒香。把酿好的酒用坛子装好,拉到外面去卖,还能换些零花钱。客人来了,坐在炕头,用大碗盛上自家酿的美酒主客对酌,不失为乐事。
行唐栽枣历史已久,酿酒工艺也早已成熟,枣木杠历史悠久,不仅入口香醇让人难以忘怀,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也颇具传奇,耐人寻味。
一、历史传说
1、“中山金浆”,助谷为卿。
行唐枣酒始酿何时,已无实考。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郄谷(清《行唐县志》载:谷说礼乐而敦诗书,知御兵之道,文令使谷中军。)因父亲芮被害而株连,谪为庶人,隐居承泽(今城寨乡)故里,躬耕甘泉河畔。一次他偶然发现一个漂满枣子的水坑里,散发出股股醇香、手捧品尝,味道很美畅饮一通,则头晕目眩,竟昏昏欲睡起来。后来谷被重新起用,征战中山国(今灵寿一带),俘获白荻(鲜虞)人首领,并命其带人酿造这种味道醇香,且能醉人的枣果醇醪,酒酿出后,贡此液于晋成公,成公饮之大喜,赐名“中山金浆”,封谷为卿,执掌国政。此说是否确切,尚难考证,但枣酒在当时已始酿已成事实。
2、狄希“千日酒”,一滴醉三年。
关于枣酒的来历,枣乡人普遍说法为中山国(战国时期)白荻人始酿。仪狄为上古禹时期的一个女人,传说是她酿造了酒。《世本》记:“仪狄始作酒,变五味,少糠做秫酒。”
古代中山国人狄希,酿造出一种“千日酒”,人们饮用后,酣醉千日不醒。有个叫玄石的大酒量的人不信,就向狄希讨酒喝。狄希说:“我的酒还没酿熟,还是等熟了再喝”。玄石不依狄希,狄希无奈,只得让其小饮一杯,玄石想痛饮几杯,狄希劝其改日再喝。玄石很不高兴地走了。玄石回到家,谁知很快就醉倒。家人不知何故,以为他死了,痛哭一场后将其埋葬。
三年后,狄希估计玄石酒该醒了,就找到他家。见玄石不在,就问:“玄石哪里去了?我俩是朋友,他请我来喝酒。”家人感到很奇怪,告诉他玄石已经死去三年。狄希惊讶地说道:“怎么能死呢?是喝了我的千日酒酣醉未醒吧!快将他挖出来。”
家人不知真假,就带上掘墓工具到玄石墓地将坟墓挖开。开棺后只见玄石两眼微睁,伸伸懒腰,打了个哈欠说:“这酒还行,使我痛快地睡了一觉,该吃午饭了吧?”大家见状都忍不住笑了起来。谁知他们大笑时,经将玄石呼出的酒气吸了进去,一个个都躺下不动了。三个月后,他们才一一醒来。
3、“云蒙佳酿”醉将军
传说北宋初年,女英雄刘金定在云蒙山(又称鳌鱼山、双锁山,位于行唐县西北部山区)落草为王。宋将高君宝奉命押运粮草前往雁门关,路过此山,被刘金定士卒拦住去路,要宋军留下粮草。山寨士卒手持枣木杠与宋军交战,但敌不过宋兵,忙报与金定。刘金定自知宋将武艺高强,非智取难以取胜,就趋步亲自下山向宋将赔礼,让宋兵到山寨歇息。
君宝不知是计随金定上山,金定用山寨自酿的枣酒设宴款待,宋军将领见金定如此好客,戒备全无,个个喝得酩酊大醉,醉烂如泥。等醒来时一个个被捆个结实。据说“枣木杠”就是这样在民间传开的。
二、酿造工艺
1、传统工艺
在行唐县鳌鱼村至今还有利用传统工艺酿酒的全过程。酿酒原料就地取材,工艺流程和所需设备看起来也十分简单,似乎和家里烧火做饭差不了多少。不过,同样的锅灶不同的厨师做的菜味道是不一样的,酿酒也需要技术,它有着传统的技法,所以造就了不少“酒把式”。
① 红枣和谷糠、甜草根等粉碎物发酵后称为酒坯,将酒坯装入这个类似于大水缸的“酒锭”里,压实,中间插上带弯管的漏斗。
② 往鏊里面加冷水,烧火后下面产生的蒸汽遇冷凝结变成液体,顺着尖尖的鏊底滴入事先放好的漏斗。酒锭底部装有一口大锅,需要旺旺地烧火。漏斗末端汩汩流出的液体就是美酒。
③ 直接接一杯品尝一下。最早流出的叫“酒头”,最后流出的叫“酒稍”,它们的品质是有区别的。
④ 烧完酒,把酒糟起出来,重新装入酒坯,就开始下一轮酿造了。
2、工业工艺
① 以金丝枣为原料,经过自制酒母, 金丝枣发酵醪的制备, 枣木杠原料酒的酿造, 枣木杠基础酒的蒸馏,制得酒度为62—72°的枣木杠基础酒;
② 以粮谷为原料。经过配料, 装甑、蒸煮与蒸馏, 出甑、加水、鼓风晾渣、加曲,入窖、踩窖, 封窖制得酒度≥65°的优质粮食酒;
③ 按枣木杠基础酒∶优质粮食酒=7∶3之体积比,经调配和过滤,制得具有浓郁枣香和酯香的白酒型枣木杠酒。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