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
黄梅戏的前身为采茶调,后称黄梅戏。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
黄梅戏《女驸马》
黄梅戏《女驸马》
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区域。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建国后,黄梅戏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黄梅县现有黄梅戏专业剧团1个,半职业剧团23个,村级业余剧团161个,演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黄梅戏剧团曾数度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杨尚昆等作专场演出及多次晋京演出,并荣获领导、文化部的高度赞赏和鼓励。1995年2月,黄梅县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黄梅戏之乡”。1995年8月,被文化部授予 全国“黄梅戏之乡”称号。[15-16]
工艺
黄梅挑花起源于唐宋时期的黄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是流传于黄梅县一带的民间工艺。黄梅挑花的主要原料是当地的家机布,又称“大布”,艺人依靠一根针、一根线(7种颜色)在上面交替挑绣各种图案。黄梅挑花是用彩线挑绣,用针将五彩丝线挑制在底布经线和纬线交*的网格上,形成色泽绚丽、立体感强的图案。黄梅挑花构图种类多样,尤其是戏曲人物造型,如“四郎探母”、“辕门斩子”、“穆桂英挂帅”、“梁祝姻缘”、“桃园结义”等。
黄梅挑花曾获得多项殊荣:1938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4年获波兰“社会主义国家民间工艺美术展览”奖,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众多湖北工艺品中亲自选其装饰人民大会堂湖北厅。而后,多次作为国家和湖北地区的工艺品代表作赴国外巡展,被誉为“无声的抒情诗,立体的中国画”。[17]
卫生
截至2010年, 全县拥有县直医疗卫生机构10个,乡镇卫生院16个,村卫生室479个,社会医疗机构54个,私立医院1个;拥有核磁共振机1台,CT机3台,彩超11台,万元以上医疗卫生设备120台(件);卫生系统固定资产总值15600万元,房屋面积25.3万平方米;共开放住院床位1277张;现有职工3156人,村级卫生技术人员736人。全县设有中医、妇幼、眼科、精神、骨科、皮肤病等专科医院。[18]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