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茶文化

家乡区县: 四川省宜宾县

茶史:古风悠然有传承

“西来雪浪如庖烹,两涯一苇乃可横。忽思钟陵江十里,白苹风起縠纹生。酒杯未觉浮蚁滑,茶鼎已作苍蝇鸣。归时共须落日尽,亦嫌持盖仆屡更。”北宋大诗人黄庭坚的诗《次韵李任道晚饮锁江亭》给引人入胜的宜宾茶文化赋予了深刻的人文意蕴。南宋诗人陆游对戎州也是情有独钟,他自诩“戎州陆羽”,可见其对戎州茶的嗜好和研究造诣。

悠悠三千载,戎州茶飘香。

上世纪五十年代,宜宾县蕨溪黄山就发现千年以上的野生大茶树,据测定,与云南野生大茶树同样古老,证明宜宾也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一。而在秦、汉、唐、宋、明、清时期,宜宾茶贸易和文化都有较多的记载。

唐代前期的戎州,是宜宾历史上地域最广大的时期,唐太宗 (公元627—649年在位)设立戎州都督府,所辖羁縻州六十四个、羁縻县一百五十余个,其势力南达滇南的蒙自、个旧、建水,把普洱名茶囊括其下,成为华夏名副其实的茶文化起源之乡;南宋置叙州,其幅员虽减少十之八九,但西部茶马互市在宜宾却活跃起来;元代的叙州路,明清时代的叙州府,其地域与今日宜宾大致差不多,但北面仍辖有今日自贡市境。其茶业与茶文化存川峡也颇负盛名。

宋《史》载,宋时巴蜀有20个州、均产茶,(而宜宾当时)有戎州,其下属州县筠州(筠连)、珙州(珙县)、晏州(兴文)、高州(高县)雷马厅(屏山)长宁军(长宁)等一州六县调茶榷马。南宋时期全国八大茶马互市,叙州、长宁占了两个。宜宾茶史至远至深。

僰道,是宜宾最早的行政称谓,公元前1022年,僰人助周武王伐纣有功,被封为僰侯,始建僰侯国,那时,人们就开始了茶叶种植。

“川南饮茶之风始于周时,到汉时行栽培,迄魏晋而大盛。饮茶之风,浸染东南,唐宋之际文人饮茶风盛极川南。”唐宋时期,宜宾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茶马互市”特别兴盛,筠连县的黄芽茶、宜宾县的明前毛尖、黄山的龙芽茶等在市场上便已享有较高的声誉。

茶俗:杯中自有智慧琼浆

宜宾茶文化善存于民间,现存有100多首(个)茶歌、茶谚茶传说。突出的民间茶俗与文人茶风,为宜宾的茶文化注入了丰富的内涵。

杯杯绿茶益寿延,不可一日无此君。宜宾的茶文化具有大众化和世俗性的特点。

客来敬茶,过年过节先摆茶,种田栽秧要吃茶,结亲送礼要下聘茶,赶场遇见熟人要进茶馆喝茶。是无茶不成礼,无茶不办事,宜宾人热情好客淳朴的美德通过喝茶体现出来。这灵性草木泡出的是智慧琼浆,成为君子之交、文人之交、商贾之交、宾客之交、亲朋之交的有益载体。有道是:茶马古道,山间铃响马帮来;墨客骚人,文思泉涌缘茶香。

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也令宜宾茶俗丰富多彩,宜宾茶歌有《月亮出来茶籽生》、《采茶采得口儿干》、《采姐妹茶》等,如宜宾县商州的《薅秧歌》中唱道:“二月采茶茶发芽,哥哟莫想就吃它。等到三月清明后,妹儿上坡来送茶……”茶对联有“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碗酒来”等。
宜宾还有一些与茶相关的传说故事。如筠连县联合苗族乡的《茶小伙与盐姑娘》的故事,反映了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的向往;珙县孝儿双田村的《玉香茶》传说,反映了人们对恶徒的憎恨;还有江安县《酽茶解毒》的故事以及屏山县《药王的传说》等等。这些扎根于民间的茶故事,相传甚久,影响深远。而历代文人对宜宾茶文化的偏爱及宜宾深厚的茶文化资源,也为今天宜宾茶叶产业及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开发留下了宝贵的资源。

何佳虹(2015-05-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