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的民间结婚习俗

家乡区县: 安徽省歙县

     请期 定亲后,由男方选定结婚日期通知女方,称请期,民间有“只有男家选日子讨媳妇,没有女家选日子嫁囡儿”的俗语。
    搬行嫁 迎娶的前一天或当天,根据女方嫁妆多寡,男方须派人前往女宅搬行嫁。搬行嫁期间,男女双方住宅要张灯结彩,呜炮奏乐。嫁妆为日常用品及房间家具,富裕人家在拜匣内放有金银珠玉首饰、手镯、戒指等贵重物品。在迎娶前夕,男家设有接亲酒席,媒人上坐,诸亲友执事人等依次入席。宴罢,由男女双方利市人在“红莺庚贴”上写明结婚时间。封建礼俗婚嫁,“红鸾庚贴”是唯一物证,与现代结婚证一样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开面 亦称拉面,在迎亲的当天,姑妈或舅妈(有些地方是利市人)要给新娘“开面”,即用两根丝线把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否则要被讥笑为“毛脸”。开面意为姑娘时代已经结束。有些地方,开面时还要唱开面歌,如“一线金,二线银,三线做夫人,四线事事如意,五线五子登科,六线六六大顺,七线七仙美貌,八线八仙童寿,九线九子十三孙,十线十全俱足。好、好、好,白头偕老。喜、喜、喜,夫妇齐眉”。歙南山区,女家还要特意为新娘烧好一缸“浴汤”,并给烧汤的人一个“红纸包”。浴后,换上白色内衣和青色外罩,俗称“离娘衣”,喻为从此离开亲娘,以后日子青青吉吉。
     迎亲 成亲之日,男方发轿至女家,执事人员一般是媒人、喜娘、舅舅、姑夫以及与新郎新娘年龄相仿的青年男女。迎娶的轿子有大红轿、蓝呢轿和青衣小轿三种。抬轿者一般为四人,大户人家为八人,少数富户望族还有随嫁丫头和随嫁田地。水南沿河一带,亦有用船迎亲的。歙俗喜事不用鼓乐(丧事反用鼓乐),不要新郎上门迎亲,这种民间婚嫁特点,别处少见。
     拜堂 新郎新娘步入正厅堂前,即进行拜堂大礼。拜堂时,由赞礼人和利市人齐声合唱交拜词:“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相拜,子孙满堂”。三拜礼毕,由赞礼人和利市人共擎红绳联着的锡酒杯,要新郎新娘碰头喝交杯酒,即行合卺之仪。接着是赞礼人和利市人共致别具一格的祝词,俗称“撒帐”。先撒天地帐,继撒东南西北四方帐,后撒楼、屋、房、梁帐。帐词内容大多是吉利、祝贺、雅谑语,押韵协调,朗朗上口。如:“撒帐撒向东,撒向黄山十八峰,峰峰都有珍和宝,不出黄莲必出甘草。撒帐撒过场,夫妻心欢畅,夫妻恩爱同到老,子子孙孙坐满堂”。又如:“撒帐撒开场,一对红烛亮厅堂,今日洞房花烛夜,生下贵子状元郎”。民间花轿迎娶,拜堂成亲多在夜里,白天少见。
    闹洞房 亦称“吵新娘”。酒席散后,亲友乡邻以各种文而不武的形式逗新娘发笑,以此取乐。也有用巧妙方法诱取新娘发放糖果之类的活动。歙南深渡一带,闹新房后还须吃“暖房酒”,由娘舅、舅母、姑夫、姑母等亲眷陪同。
   三朝 成亲第三天是新夫妇拜见翁姑、亲属、戚属老长辈的日子。凡是长辈及平辈年长的,都要一一拜见。长辈接受跪拜后,须给新妇红包见面礼。新妇对所有长辈的称呼要比丈夫低一辈称呼,如称丈夫的舅父舅母叫舅公舅婆,称丈夫的大哥大嫂叫大伯大姆。这种风俗至今仍在少数山村流行。

吐泡泡的鱼(2015-05-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