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家乡区县: 昆明市五华区

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北大、清华、南开原为著名的高等学府,它们有各自独特的经历,有各自的教学作风,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人才济济。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学府。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约2000人,均学有成就,有的成为举世闻名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中国的建设事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世界学术研究,作出了贡献。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西南联大在滇整8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其中有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科学家。

2 学校纪年

1937年11月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岳麓山下组成了长沙临时大学,开学一个月后,日军沿长江一线步步紧逼,危及衡山湘水,师生们于1938年2月搬迁入滇,4月,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课,1946年5月4日举行结业典礼,7月31日宣布结束,西南联大在滇8年。期间,于1938年春在蒙自建立分校。于1940年8月设叙永分校。

1946年5月,上述3校迁回原址,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院,改称昆明师范学院,后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3 组织机构

联大的校务工作仍象长江临时大学时一样,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组成常委会主持工作,三人轮流担任主席。这8年时间里,因蒋、张还另有任用,所以,实际上西南联大的工作,完全是梅贻琦一个人在独挡。 于抗战烽火中诞生的西南联大,办学条件极为艰苦,仅就教室一项就可说明其艰苦程度了:联大刚到昆明时,所有的校舍全靠租赁解决,散布于昆明各个地方:理学院在大西门外昆华农校;工学院设在拓东路上的迤西、江西、全蜀三个会馆;文、法两个学院在昆明寻不到立足之地,只好借用蒙自原海关、法国银行和希腊歌胪士大洋行等闲置的房舍,设立了分校先上起课来。一个学期以后,文、法两学院迁回昆明,商量借用昆华工校、昆华师范暂作安排,新设立的师范学院则借用昆华中学的南院和北院做校舍。此时的西南联大,还处于一种“寄人篱下”的情景之中……

不久,学校在昆明城西北地台寺附近购得124亩荒地(即今云南师范大学校址)正式修建自己的校舍。1939年春夏之交,新校舍竣工,文、法、理三学院首先迁入新校舍上课,工学院和师范学院依然在“寄人篱下”。由于战时的困难,经费极其紧张,所以新校舍一律建成平房,没有任何一栋楼房,学生宿舍为土墙茅草顶,教室和办公室为铁皮顶,到了1944年4月,因经费出现严重赤字,学校当局只好换上了茅草顶,把铁皮瓦顶卖钱维持教学经费的开支!

联大这所抗战时期的流亡大学,堪称“草屋大学”,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后来有人说:“梅校长讲此话,完全是针对西南联大而说的。”事实也确是如此,西南联大没有大楼却有大师,而且是大师云集,荟萃三校,人才济济,群贤毕集,据有关史料记载:联大8年间共聘任教授302人。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有: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格、杨振声、罗常培、浦江清、冯支兰、王力、罗庸、向达、潘光照、朱光潜、汤用彤、陈序经、吴晗、钱穆、吴达元、金岳霖、陈贷孙、张奚若、钱钟书、刘文典、费孝通等;从事自然科学方面的有:吴有训、饶毓秦、叶企孙、施嘉炀、江泽涵、杨武芝、赵访熊、陈省身、华罗庚、许宝碌、姜立夫、郑华炽、吴大猷、周培源、赵忠尧、王竹溪、张文裕等。西南联大的这些教授都是著名的科学大家、文学泰斗!

联大教授中还有许多外籍专家学者,如米士、温德、葛邦福、陆伯慈、白英等,著名的李约瑟、费正清等也都在联大讲过学。

西南联大教授阵容之强大,在中外大学中堪称绝无仅有,1939年联大教授有177人,占全校教职员工部人数的22.3%,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共有院士81名,其中西南联大的教授有26名,占32.1%。

西南联大拥有众多的名师,继承融汇了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的校风和学风,加之西南联大的学生多为一时之秀,因此它“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虽然当时的办学条件艰苦之极,但却培养出了大批的杰出人才而令世界瞩目和惊叹!西南联大9年(含湖南长沙临时大学的一年时间),进入该校学习的学生共有8000人,其中毕业生有3800人,在这些联大学生中,有许多人后来成为各方各面的杰出人才,甚至是世界闻名的第一流人杰。

尤其需要提及的是:纪念碑作为西南联大的历史见证,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被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和海内外的联大校友所珍视,观睹奇意,魂牵梦萦。1988年,为纪念西南联大建校50周年,北京大学和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一致决定对矗立在云师大校园内的西南联大纪念碑进行复制,复制碑立于北大勺园内,翌年5月4日,复制碑落成。当年撰写碑文,如今年已94岁高龄的冯友兰先生,亲手为复制碑揭幕,并援引自己43年前撰写的碑文内的话对记者说:“西南联合大学之终始,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今天,联大精神仍应弘扬光大之!”

kneeka(2015-05-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