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通寺,坐落在圆通山南,前临圆通街,后衔圆通山,与昆明动物园毗连。园通寺始建于唐代南诏王异牟寻时代,已有1200多年的建寺历史,是昆明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同时,它也是现在昆明市内最大的寺院和云南省古代优秀艺术建筑之一,在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一带都享有盛名。 圆通寺与其他佛寺不同的是,进山门后不是上坡,而是要沿着中轴线一直下坡,大雄宝殿地处寺院的最低点。主体建筑有圆通宝殿、八角亭、"圆通胜境"牌坊等。布局严谨、对称,主题突出,杂而不繁。加上其园林式的建筑风格,青山、碧水、彩鱼、白桥、红亭、朱殿、彩廊交相辉映,景色如画。 寺前的八角亭和四周水榭回廊,开辟了圆通胜境、胜境坊、前门以及采芝径,形成园林、景色和宗教寺庙融为一体的佛教圣地。圆通寺有高大壮观的圆通胜景坊、圆通宝殿、八角亭,有我国内地目前独一无二的一座上座部佛教佛殿——铜佛殿。殿内铜制的释迦牟尼坐像(高3.5米,重4吨)与圆通宝殿的释迦牟尼塑像,形态各异,显示了佛教两大部派间的差异,令人大开眼界。圆通寺外表壮丽,殿宇巍峨,佛像庄严,楼阁独特,山石嶙峋,削壁千仞,林木苍翠,吸引历代诗人墨客留下了许许多多赞美的诗句,并被誉为“螺峰拥翠”、“螺峰叠翠”,一直是昆明的八景之一。现在经过大修,更显其风采,如同一座漂亮的江南水乡园林。从建筑学上讲,它闹中求静,以小见大,并借背后螺峰山之景,形成别具一格的水院佛寺,在中国的造园艺术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圆通寺内青山、碧水、彩鱼、白桥、红亭、朱殿交相辉映,景色如画。与其他佛寺不同的是,进山门后不是上坡,而是要沿着中轴线一直下坡,大雄宝殿地处寺院的最低点。寺宇坐北朝南,富丽堂皇,整个寺院以圆通宝殿为中心,前有一池,两侧设抄手回廊绕池接通对厅,形成水榭式神殿和池塘院落的独特风格。殿内供奉有清光绪年间精塑的三世佛坐像,大殿正中两根高达10余米的立柱上,各塑有一条彩龙,四壁还塑有五百罗汉像,均堪称中国佛寺中的上乘之作。 大雄宝殿又叫圆通宝殿,其结构和佛像都具有元、明建筑风格。大殿正面内柱上,彩塑有两条盘柱聆听佛祖讲经的飞龙,形神兼备,活灵活现,龙各盘一柱,高十来米。二龙相向,舞爪咧须,作欲飞状。属于我国佛寺中的上乘泥塑珍品。 大殿后的石崖上,有历代文人墨客的摩崖石刻、诗词题对。在峭壁下的圆亭旁,有一砖砌高台,叫"咒蛟台"。清乾隆年间,撰写大观楼长联的著名诗人孙髯翁晚年贫困,曾在咒蛟台卖卦算卜,自号"蛟台老人"。 圆通寺是由大乘佛教(又称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和藏传佛教(也就是喇嘛教)三大教派的佛殿组成,以大乘佛教为主。因此,到这里您不必跑很多地方,就可对佛教三大教派的殿宇一览无遗,还可对三大教派不同的宗教风格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民间传说:圆通寺大雄宝殿内二龙曾在清嘉庆年间飞出殿外,与翠湖九龙池的九条白龙格斗,斗得难解难分,天昏地暗。 "咒蛟台"传说:相传在元代,晋宁盘龙寺的开山和尚觉照云游昆明,发现圆通洞蛟龙作怪,乃筑台诵经咒蛟并降服了蛟龙,故名"咒蛟台"。 圆通寺的由来: 补陀罗寺存在了400多年,毁于元初的战火,寺宇成为废墟。元大德五年(1301年)至延祐六年(1319年),元人用了18年的时间,在补陀罗寺废墟上重建规模较大的寺院,并更名为圆通寺。圆通寺建成后,改由汉传佛教禅宗的名僧主持,遂成为本地禅宗最早的丛林之一。明季,圆通寺围入城内,并得到云南的最高统治者黔国公沐氏家族的特别关爱。圆通寺是沐氏做佛事的主要场所,沐氏也成为圆通寺的大施主。沐氏家族多次捐资募资修葺扩建,圆通寺进入全盛时期,成为昆明城内最大的佛寺。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吴三桂统治云南时作过一次较大的修葺,山门南移至今圆通街面,并建“圆通胜境”牌坊和八角亭,奠定了今日圆通寺的基本格局。 同治十年(1871年),大水淹寺,佛像遭损坏。光绪年间重修佛像时,将大殿供奉的主尊改成了释迦牟尼“三身佛”,但是,大殿并没有按常规改为“大雄宝殿”,仍然保留了“圆通宝殿”的名称。因此,出现了观音殿供奉如来佛的奇观。圆通寺本为观音道场,观音寺不能没有观音,于是,观音便进了大殿前的八角亭。 2008年,圆通寺对前面供奉四大天王的殿进行改建,新建了一进门左右两边的殿.
位于螺峰山下,与圆通山相连。 该寺始建于唐南诏,原名"观音寺",又名"咒蛟台",以后多次重修,为云南著名的古刹之一。寺院建筑奇特,背依山岩,随坡而下,层层构筑,巍峨壮观,以其精美的雕梁画栋和佛教造像而著称。南诏时称为"补陀罗寺",意为"观音寺",后毁,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僧圆照重建,改称"圆通寺"。"圆通"为观音的法号,意为"明白"。大门"圆通胜境坊",为明黔因公沐英所建,明、清两代不断修葺。康熙七年藩王吴三佳扩建时,将大门移至街前。入寺门"圆通胜境坊"后,沿石阶而下,两旁古柏森森,环境清幽。在中轴线上有天王殿,水池中建有八角楼,内塑弥勒佛。过桥为大雄宝殿,建筑雄伟,碧瓦飞蔫,雕梁画栋,气势非凡,内祀三世佛及十二圆觉。最后为藏经楼及新建的五佛殿。还有咒蛟台、水榭、曲廊等建筑。大雄宝殿前,有巨大水池,八角楼立于池中,南北有石桥相连,水榭烘托宇殿.殿后崖壁险奇,更显得气势雄伟,富丽堂皇。 寺里香火十分兴旺.游客众多,在东南亚享有盛名。现为云南省佛教协会所在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