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产业

家乡区县: 安徽省东至县

1962年,中共东至县委根据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关、停、并、转了一批不具备条件的厂矿企业,生产明显好转。1965年,东至县只有49个工业企业,而产值却回升到1478万元,比1962年增长50.3%。1966年,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冲击了工业生产秩序,生产停滞不前。1970年,大力发展“五小”(小水泥、小化肥、小农机、小窑煤、小钢铁)工业,东至县兴办了电力工业,新建化肥、水泥、针织、造纸、拖拉机修配等一批国营工厂。1975年扩建机械工业,新增5家集体工厂(船舶、自行车三轴、塑料、皮革、建筑五金)。

1982年起,投资941万元,对10家国营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新建棉纺厂;逐步恢复利用小三线化工企业转产复产;同时,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小针织、农机修理为主体的乡镇企业,使工业生产展现新的局面。1985年,东至县工业企业发展到189个,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实现产值10703万元,平均年递增率达到16.1%。

1986年以来,深化企业改革,实行厂长负责制和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落实经济承包,制订行业规划,加强企业管理。到1987年,东至县工业企业调整为186家,职工13191人,固定资产原值10897万元,工业总产值达15095万元(含乡镇工业产值),占年计划总产值的144%,占东至县工农业总值的46.3%,实现利润760.6万元,上交国家税利304.7万元,有省优、出口、传统等主要产品50余种,销往省内外,有的出口国外。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趋向合理,基本形成以棉纺、化工、机械、电力、食品、建材、煤炭、农副产品加工行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

东至县按自然资源分布和地理环境特点,初步形成以棉花资源为主进行轧花、纺纱、染织一条龙的东流棉纺区;以改造利用小三线基地正在复产的香隅化工产品区;以齿轮、花键轴等为主的尧渡机械产品工业区。3个工业区的形成,加快了工业的发展。

1987年,县办工业达到65家,比1983年增加15家。老企业经过技术改造,提高了技术水平,扩大了规模和生产能力。全民所有制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由1983年的2419万元,增长到1987年的7827万元,占东至县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的68%,全民职工人数由1983年3170人增加到5131人,增长61.8%。

2013年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6.48亿元。[22] 东至拥有纺织服装、化工、机械、玩具、新型非金属材料和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以东至香隅化工园区为龙头的化学工业,以东至华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纺织企业集团,以东齿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机械业,以凯林木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木材加工综合加工业,以东至玩具总厂为龙头的玩具加工业,以辰鑫植物油厂为龙头的绿色食品加工业等构架了东至工业的轴心。

930625(2015-05-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