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科技学院(原咸宁学院)是一所具有70多年办学历史的湖北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坐落于中华桂花之乡—湖北省咸宁市。北邻武汉70公里,南距岳阳120公里,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贯穿市境,交通十分便利。校园林木葱郁,鸟语花香,是湖北省高校绿化红旗单位和园林式学校,是教学、科研和学习的理想场所。
学校现有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56个本、专科专业,设有医学院、人文学院、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育系、体育系、数学系、化学与生命科系等13个教学院系;有附属医院5所,教学实习医院51所,校外实习基地73个。学校立足湖北,面向全国三十个省(市、自治区)招生。
目前,在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13962人,在籍函授生4000余人。1200余人教职工中有808位专职教师,其中博士生兼职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22人,教授、副教授312人,获博士学位41人、硕士学位的教师253人。此外,还聘有客座教授61人,外籍教师9人。
校园占地面积1887亩,现有校舍建筑面积57.6万平方米。图书馆建筑面积13890平方米,藏书85万余册,电子图书49万余册。学院拥有先进的校园网,所有教室均安装了完备的多媒体设备,可同时供19800人上课,为远程教学、网上办公和网上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7545万余元,还建有省级医学教育实验示范中心一个。
学校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学术研究蔚然成风。近二年来,获准立项的科研项目28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个,省部级项目120项;出版专著、编写教材50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985篇。学校公开发行《咸宁学院学报》(综合版)、《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和《咸宁学院报》等刊物。
学校积极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各类竞赛中频频获奖:在2002年全国推新人电视歌手大赛中,我院音乐系学生田晨获十佳歌手称号;在200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我院参赛队获得一等奖;在近两届湖北省高校美术类学生作品竞赛中,我院学生获得8个金奖中3个,获银奖和铜奖各4个;在2005年第三届 “Super Map全国高校GIS应用开发大赛”中获三等奖,是湖北省唯一获奖的高校;在2005年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获“高教社杯;在2006年湖北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我校田径队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决不让一位贫困学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是学院对社会的庄重承诺。为了帮助家庭困难而又勤奋学习的学生完成学业,学院成立了学生资助中心,设有学生助学基金,制订了贷学金、奖学金、助学金和学生贷款学院贴息等相关制度,并积极为贫困学生提供各种勤工助学机会,同时开展了“阳光行动”,让每一位学子都能顺利完成学业。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良好态势。据湖北省高等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我院200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0.7%,专科为72.3%,2006年分别为91%和80%。
学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人才观和质量观;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探索和发展研究生教育;立足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基层,面向全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把学校办成以医学和教师教育为主体,文、理、工等学科共同发展的教学型、多科性本科院校。
院系设置
核技术与化学生物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药学院、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五官医学院、护理学院
教育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学院、体育学院
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专业建设
湖北科技学院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的高校。学校现有本专业科专业及方向80余个,涵盖了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
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科学生16500余人,硕士研究生65人。学校拥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楚天学者”设岗学科7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计划项目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基地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
2013年教育部同意新增加专业:园林 酒店管理
“十一五”以来,学校坚持全力打造“医、师、核”办学特色,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医学教育和教师教育是我校的传统特色,核是学校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核电建设并打造“不可替代性”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笔。2009年我校非动力核技术产业化创新团队成为湖北省产业化创新团队,2012年核科学与核技术学科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被确定为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非动力核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获批湖北省首批“2011计划”。2013年4月26日,“非动力核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在湖北科技学院挂牌成立,“非动力核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要面向非动力核技术产业,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三大任务为一体,来推动湖北非动力核技术产业集群式发展。该校前期投入1.2亿元,规划土地100亩,为该中心建设了1万余平米的实验大楼。中国工程院院士樊明武教授担任该中心领军人,并汇聚了80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高水平协同创新团队。建设期内,该中心力争在新型功能材料生产等方面形成产值5亿余元的产业,并在2020年催生出百亿元产业集群。该校籍此正式成为省内首批第一层次“2011计划”高校。
建设目标
举科技旗 走特色路 为把我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科技大学而努力奋斗。
尽管前行的道路并不平坦,但是,湖北科技学院走过的光辉历程证明,湖科人有艰苦创业的传统和作风,有克难奋进的胆识和勇气,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自信,有努力争先的眼界和决心,举科技旗,走特色路,坚持科学发展,致力好中求新,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湖北科技大学”而努力奋斗!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夏再兴
党委副书记、校长: 吴基良
党委委员、副书记: 彭育园
党委副书记: 吴义煌
党委委员、副校长: 钟儒刚
党委委员、副校长: 白育庭
党委委员、副校长: 高焕清
所获荣誉
建校以来,全校师生员工弘德笃行,勤奋好学,求真务实,形成了优良
的校风、教风、学风,凝练成“克难奋进、艰苦创业、坚韧不拔、努力争先”的学校精神,近五年,学校教师共承担教研、科研项目20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6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50多项;2005年,全国数学建模竞赛我校获得乙组最高奖,捧回“高教社杯”;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我校获全国一等奖。
学院始终坚持“靠质量求生存,靠人才求发展,靠学科显特色,靠管理增效益”的治校方略,立足鄂南,融入武汉城市圈,服务基层,加强与地方的交流与合作,延伸产学研发展平台,同时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印度韦洛尔大学、维纳雅卡大学等5个国家的著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展开了实质性的合作。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学校已经步入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整体实力大大增强。曾先后获得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湖北省政府授予的“最佳省级文明单位”,省普法办授予的“全省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授予的“诚信单位”,省统计局授予的“湖北省美誉高校”和咸宁市委授予的“市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