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春节。俗称新年、大年初一。昔时,从过小年(腊月二十四)到元宵节,都属新年范围,官府衙门停止公务,俗称“封印”。农历正月初一,旧俗是晨起鸣炮开门,俗称“开财门”。一早出门拜天地,叫做“出天行”。益阳西南山丘区习惯外出捡把薪柴回家,以示“进财”。拜年的程序是:集全家于一堂,先拜祖先灵位,次拜父母长辈,再为平辈互拜。按照旧俗,这一天不向屋外倒垃圾、泼废水,意为“聚宝”。初二,女婿要携礼去岳父母家拜年。初三初四,亲邻互拜。因此,乡间有“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地方”之说。主家常以鞭炮相迎,晚辈祝长辈添福增寿,或跪拜作揖;同辈则互道“恭喜”、“发财”或互致问候。主家常留坐款待烟茶,至亲好友待以酒饭和留宿,亲友的小孩还要给“压岁钱”。出门拜年时,要教育小孩向长辈表示尊敬,收了红包,不让当场打开。民间的龙灯、狮子、地花鼓等也从年初陆续出动,称“闹春”,直到正月十五为止。
②、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民间习惯于这天晚上赛灯、闹元宵。居民多以居住地域为界,出动龙灯、鱼灯、虾灯、狮子灯、虎灯、桅子灯等,各具风采。一些民间杂耍如踩高跷、耍弄流星、打花鼓等,也都必须一齐出动。所到之处,往往鼓声震天,人群聚集,通宵达旦。元宵傍晚,按旧俗要往祖先坟地送“亮”。再到田头烧草薰烟,示除“虫害”。入夜,在阶前屋后,内室旮旯,点烛照明,以示“驱秽”。这天,全家老少要围坐吃元宵。
③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也称“端阳节”、“端午节”、“蒲节”。节日当天,家家户户均有吃粽子和绿豆糕的习惯,有的还饮雄黄酒。大部分人家还在门上挂菖蒲、艾叶和葛藤。有的还用艾叶煮水给小孩洗澡,或用夏枯草煮蛋吃。依旧俗,端午那天人们多停工休息,即俗说“人歇端阳马歇夏”。节日前后,湖区各江河多龙舟竞渡,往往观者如潮,气氛热烈。
④中元节。即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烧包节”、“鬼节”。旧俗自农历七月初一起,即有人陆续鸣炮燃烛,迎接祖先亡灵归来。十三至十四日晚,则封纸钱焚包。在某些山乡,还有人捐资于寺观举行“盂兰盆会”,进行蒙山、放焰、放河灯等活动,为孤魂野鬼超度。
⑤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日民间习吃糍粑、月饼,是晚全家团圆赏月。旧时,桃江一带有中秋晚上“摸秋”之俗,即一些年轻人邀集在一起,到农家园地偷瓜摘果,主家见了也不责骂。有的偷了瓜以后,用布包好送到极盼生育的人家,称“中秋送子”。
⑥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也叫“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人们习惯于此日游山登高,以会龙山、碧云峰和浮邱山游人最多。此节气前后,多有大风,因此也有“年年九月九,无事莫到江边走”之说。
⑦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相对大年三十而言,俗称“小岁”。旧俗,各家各户要送灶神上天。同时开始做过年准备,乡村一般从这天开始停止农活,家家户户打扫庭院,搞得干干净净,贴上春联、年画,张灯结彩。外出他乡者,都必须赶回家来,全家团聚,亲友也开始互赠过年礼物。
⑧除夕。指农历年的最后一个夜晚,也称“除夜”、“大年夜”。“除”是指旧岁将尽、至此而除的意思。到了这天,全家人聚餐一次,称“吃年饭”。菜中必有鱼,寓意“年年有余”。有的边吃边等天亮,比喻“前景光明”。用餐时间越长,象征“财源不断”。进餐后,饭菜均须有剩。黄昏时,去先人墓前焚香列烛,俗称“送亮”。是夜仍祭祀灶神及家神先祖。晚上在堂屋烧旺火,俗说“堂火越旺,富贵越长”。全家老小围火而坐,通宵不睡,叙新话旧,互相鼓励,称为“守岁”,表示对光阴的留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